
參訪團一行在臺北拜訪全臺鄭氏宗親總會。李衡宇/攝影
臺胞之家網專稿:鄭成功一生鐵騎戎馬,留下了忠君愛國的美名,其驅除荷虜、復臺建功之舉更是彪炳千秋。今年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為籌辦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展覽,2012年2月1日至15日,北京市臺聯副會長鄭大一行六人,專程組團赴臺交流參訪并收集相關資料。

祖籍臺灣彰化和美的鄭大團長(前排左一)在彰化老家的鄭成功廟祭拜國姓爺。徐波/攝影
在臺期間,參訪團拜訪并拍攝了25間祭祀鄭成功的廟宇,實地考察了二十余處與鄭成功相關的古跡、建筑和紀念館等,并拜會了島內重要的鄭氏宗親組織,深入接觸到鄭成功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影響。
在臺灣人心中,鄭成功兼具民族英雄、祖先、神明、傳奇人物等特質。臺灣民眾認為鄭成功是開拓臺灣的第一人,所以尊稱他為“開臺始祖”、“開山圣王”、“開臺尊王”,又因鄭成功曾被賜國姓、封王而稱其為“國姓爺”、“國姓公”、“延平郡王”、“鄭延平”、“延平王”等。在臺灣,處處可尋覓到鄭成功的遺跡,處處可感受到關于鄭成功的信仰。作為參訪人員之一,筆者深有體會。
被傳承的信仰
350年前,鄭成功發出錚錚鐵言:“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他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寶島。在臺灣,鄭成功建州府、興教育,筑城郭、固海防……寶島由此開始掃去塵埃,熠熠生輝。
鄭成功由于開臺有功,歿而為神,成為臺灣宗教的重要本土性神明。至今,臺灣已有一百多座廟宇供奉祭祀鄭成功。此次赴臺雖只拜訪了二十余間,但各廟宇特色迥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臺灣第一座官方所建的祭祀鄭成功的專祠——臺南延平郡王祠。徐波/攝影
臺南延平郡王祠是臺灣第一座官方所建的祭祀鄭成功的專祠。祠中奉祀鄭成功、明鄭諸臣牌位,并懸掛歷來先賢名宦所題匾聯,且環境清幽,花木宜人,是許多觀光客到臺南的必游之地;臺南鄭氏家廟則是1663年鄭經為紀念鄭成功所建的廟宇,是鄭氏開臺后的首座家廟。此外,鄭成功渡海來臺時,有不少鄭氏族人跟隨來臺,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在臺灣多地都有鄭氏族人所建的家廟或宗祠,祭祀鄭成功。

嘉義溪口鄉柴林村的開元殿,以擁有最高的鄭成功神像而聞名。徐波/攝影
諸廟之中,位于嘉義溪口鄉柴林村的開元殿,以擁有最高的鄭成功神像而聞名。據廟方介紹,鄭成功的部將鄭姣自福建泉州府,恭請開臺尊王神像來臺定居,于家宅奉祀,迄今200多年。后經各地熱心人士出錢出力,1970年興建開元殿,來年舉行尊王殿安座大典,以后陸續完成各殿堂等建設,最受矚目的大神像于1995年落成,高達178臺尺,氣勢宏偉。開元殿內部還設有鄭成功文物紀念館,收藏豐富,其中荷蘭對明鄭的降書更是其鎮殿之寶。

200多年前鄭士育先祖從大陸渡海來臺時帶來鄭成功神像,一直供奉在自己家中。徐波/攝影

嘉義溪口鄉柴林村村民向參訪團講述先祖200年前懷抱鄭成功神像渡海來臺的故事。徐波/攝影
值得一書的是,在參觀完開元殿后,廟方工作人員還熱心地帶我們到柴林村村民鄭士育家中,觀看其先祖鄭嬌從泉州帶來的那尊神像。這尊神像體積堪稱“最小”,高度僅有17厘米左右,但它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年逾古稀的鄭士育告訴我們:“先祖認為鄭成功有開臺之功,因此帶其神像渡海來臺,可保平安并護佑后世。”
可以說,每個廟宇都有自己的故事:云林莿桐德天宮的鄭成功像據稱求雨靈驗,且護佑村民。其廟墻由于是泥塑,已成危房,村民們正想方設法要保留這座延襲了150多年的廟宇;花蓮延平王廟是漢人先民在花蓮地區所建的第一座廟宇,伴隨著漢人在該地的開發史,延平王廟歷經創建、興盛、毀壞、重建、天災、再重建等過程,其歷史就是一部漢人先民開發花蓮的艱辛奮斗史……
不僅如此,關于鄭成功的信仰還深入到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信徒們認為,一要發揚鄭成功的精神,二要回饋地方,關心社會,這樣的信仰才有意義。例如溪口開元殿廟方就開設了福松老人贍養中心,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積極從事老人贍養工作,而“福松”二字正出自鄭成功的乳名。
感受春祭
臺灣各地和鄭成功相關的廟宇每年春秋都會舉辦祭典,這兩次祭典是廟宇所在地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動。
2月7日,我們一行有幸參與了南投縣竹山鎮沙東宮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與其它廟宇不同,沙東宮的春祭以“官祭”為特色,即主祭官、陪祭官、執事等多由縣政府官員或縣議員擔任,以表尊崇。大家均身著古裝長袍馬褂,遵循古制行三獻禮,儀式莊嚴隆重。
典禮在早上九時開始,由通贊主持,首先發炮、擂鼓三通、鳴金、振起樂音后,而后由主祭官依序行迎神禮、上香禮、初獻禮、讀祝禮、亞獻禮、三獻禮、受胙禮,并由陪祭官逐一行分獻禮,最后行送神禮。至所有與祭者面向神座行最敬禮后,禮成。
南投縣竹山鎮公所的陳碧海先生此次擔任通贊,他介紹說,沙東宮每年春祭于農歷正月16日舉行,期望經由祭祀典禮來緬懷先賢開墾臺灣的精神,并感謝開臺圣王對竹山地區的庇佑,祈求國泰民安。

南投縣竹山鎮沙東宮春祭大典隆重莊嚴。徐波/攝影

通贊陳碧海先生為參訪團員唱起《延平郡王頌歌》。徐波/攝影
當日,附近的延平小學有40多位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現場觀禮,了解整個祭祀古禮的儀式和過程,也表達對祖輩和先賢的尊重。陳碧海先生則回憶他幼年時,尚未有隆重的祭禮,但孩子們常來此唱《延平郡王頌歌》,他依稀還記得歌詞中有“荷蘭一逐,膽懾西夷,為我漢族,吐氣揚眉。殖民墾土,樹百年基……”
成功精神永在
在臺灣,鄭成功家喻戶曉。幾乎每個人都能說上幾段關于鄭成功的傳說。

臺北有“劍潭”,南投有“劍井”,都與鄭成功事傳說有關。圖為臺中鐵砧山“劍井”,又稱“國姓井”。徐波/攝影
在臺北鶯歌鎮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塊鸚鵡形狀的巨石,被稱為“鸚哥石”。相傳明末清初此地有一只鸚哥與一只鳶鳥盤踞對峙,吐霧吃人。鄭成功帶領部隊經過此地時,瘴氣彌漫,于是下令炮轟大鳥,兩鳥頸斷身亡,化為巨石。鶯歌地名就由山上奇石而來;臺中鐵砧山有井名為“國姓井”。傳說稱,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在此地駐屯時,被困乏水,他拔劍插地遂得甘泉,此泉雖逢大旱也不會涸竭,每逢端陽節午時,飲此水能避瘴疫;傳說當年鄭成功率軍途經宜蘭,突遭一只大母龜攻擊,鄭成功一怒之下,拔箭將它射傷,母龜逃至海上化作龜山島……這些傳說不勝枚舉,在臺灣口耳相傳。

“成功”、“國姓”已成為寶島許多地方街道鄉里、學校及各行各業之名稱。圖為南投縣的國姓鄉街頭矗立的鄭成功雕像。徐波/攝影
臺灣賦予了鄭成功不一樣的神秘色彩和精神意義,鄭成功崇拜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道亮麗風景線。更重要的是,在臺的一路行程中,筆者所遇到的許多鄭成功信徒及鄭氏宗親,都曾到福建尋訪鄭成功的祖家和足跡,兩岸學者們亦互動頻繁,共同研究鄭成功的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梢哉f,兩岸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尊崇是共同而雋永的。
清末的臺灣愛國文人丘逢甲曾為延平郡王祠寫下一副對聯:“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愿兩岸同胞共勉,也愿鄭成功之浩然正氣永勵國人。(文:謝黎 圖:徐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