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臺胞之家網訊:作為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的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暨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交流展今天在廈門博物館隆重開幕。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宣布同名村聯誼活動暨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交流展開幕 鄭嵐/攝影
活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華廣網、中國文化管理學會藝術研究工作委員會、閩臺緣博物館、臺灣書畫院、臺灣海西區同鄉聯誼總會主辦,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漳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泉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協辦。以閩臺鄉情延續為“經”, 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緯”,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閩臺同名村鄉親通過溯源探本,建宗立業;兩岸鄉親“同享同姓情長,共續血脈流芳”。

福建省臺聯黨組書記、省臺辦副主任蔡爾申主持開幕式 鄭嵐/攝影
眾所周知,明清以來,移居臺灣的福建先民,主要是來自泉州府、漳州府和汀州府。據1926年日據當局對臺灣漢族祖籍地的調查統計,祖籍地福建占83.1%;其中泉州府籍占44.8%,漳州府籍占35.2%,汀州府籍占1.1%,福州府籍占0.7%,永春州籍0.6%、龍巖州籍占0.4%、興化府籍占0.25%。海峽兩岸相關譜牒文獻記載和閩臺族譜文獻研究成果表明,福建先民移居臺灣、開發臺灣,在墾荒地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宗姓相連結的血緣聚落或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福建祖籍地的原鄉名稱或故里傳統習慣來冠名,形成了海峽兩岸具有豐富人文特色的血緣、地緣、文緣的關系。海峽兩岸相同地名村緊連著相同的風俗、文化和信仰,也緊連著閩臺的家族血脈和宗族親情;凝聚了他們飲水思源、不忘故土的思想感情,有著血濃于水的同胞親情關系。

福建省臺聯副會長梁志強(右)與臺灣嘉賓臥龍先生交換紀念品 鄭嵐/攝影

19對兩岸同名村簽署友好交流合作意向 鄭嵐/攝影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參觀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交流展 鄭嵐/攝影
兩岸鄉親通過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尋根溯源,慎終追遠,共敘同根情,共圓“中國夢”,將進一步增進兩岸臺胞的了解和感情,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交往和各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來自臺灣基隆大岞村80歲的村長張細山介紹上午在海峽論壇上發言的感受 鄭嵐/攝影
本次活動得到臺灣同胞的積極響應,來自臺灣新北、臺南、彰化、嘉義、基隆、高雄、花蓮、新竹、南投等13個市縣,28個鄉、鎮、村、里負責人及村代表62名鄉親前來參加活動。與漳州、泉州、廈門對應的同名村鄉親開展“同名村”對口懇親交流。期間19個閩臺同名村以“雙方互動、互惠雙贏”的原則,簽署友好交流合作意向。

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與臺灣著名畫家李轂摩合影 鄭嵐/攝影
活動中,以海峽兩岸同名村的聯絡聯誼為載體,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精髓;以海峽兩岸民間書畫藝術交流的方式,積極挖掘閩臺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展現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美好愿景。尤其兩岸同名村的族譜對接和一幅“同名村村名”的楷書長卷,記錄著中華民族的先民幾百年來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渡海移居、開發寶島臺灣,這是鄉情延續的有力見證,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一章。
兩岸“同名、同根”之情,不僅充分表明在臺灣的福建先民對自己故鄉的懷念之情,而且充分彰顯了海峽兩岸的血緣和地緣緊密聯結的歷史事實。閩臺同名村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根同名、同心同行,更是海峽兩岸深度交流的時代大趨勢。涵蓋閩臺民間交往的宗親、血親聯系,更是維系兩岸同胞千絲萬縷的香火延續,不可割斷的親情、鄉情之情結所在。
參加今天開幕式的有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建。省臺聯黨組書記、省臺辦副主任蔡爾申主持開幕式。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宣布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暨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交流展開幕。臺灣南投草屯鎮前鎮長賴忠政主持同名村對接簽約儀式。(鄭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