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會館夜景
臺灣會館史稱“全臺會館”,始建于1890年前后,由在朝為官的臺籍官員購置,原址在宣武門外后鐵廠胡同,三年后移至前門大蔣家胡同127號,即現在的崇文區(qū)大江胡同114號。
修繕前的臺灣會館前院
修繕后的大江胡同牌坊
臺灣會館是在京臺灣人聚會和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長期由在京的臺灣人及其組織使用和管理。臺灣會館延續(xù)至今已有116 年的歷史,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它既見證了在京臺灣人的活動,也見證在京發(fā)生的一些重大涉臺歷史事件。如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前,在京趕考的臺灣舉子聯合臺籍官員上書“督察院”代奏光緒皇帝,反對割臺,并參加康有為發(fā)起的“公車上書”運動等。臺灣會館也留下了臺灣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跡。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陸續(xù)有臺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臺灣會館因而就臺灣舉人進京趕考而建立。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間,共有32位臺灣籍舉人考中進士。一百多年來,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一道,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卓越的貢獻。
抗戰(zhàn)勝利后,臺灣省旅平同鄉(xiāng)會接管了臺灣會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臺灣會館先后由臺灣會館財產管理委員會、臺盟北京市委等單位接管。1985年以后,正式交給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經管。
●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會館曾進行了部分整修。圖為當時修復揭幕儀式存留下的部分鏡頭。
1993年,臺灣會館曾進行了部分整修。1994年7月18日,舉行了臺灣會館修復揭幕儀式,臺盟中央名譽主席蘇子衡、市政協副主席封明為到場為會館揭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知名臺胞盧嘉錫題寫了館名。
修繕后的臺灣會館牌匾,“臺灣會館”四字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鄉(xiāng)親所題寫。
修繕后的臺灣會館中的二進院“臺胞之家”
2009年,在前門地區(qū)整體改造過程中,臺灣會館進行了全面的修繕擴建。修繕后的臺灣會館保留了原有的清末民居風貌,并擴大了規(guī)模,與毗鄰的兩個院落合并開發(fā)利用,從而形成了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的新格局。整體面積由原來的540平方米增加到3800平方米。
修繕后的臺灣會館地下一層天井通道美輪美奐。
會館中貴賓室、接待室和大小會議室應有盡有。
美麗寶島臺灣展區(qū)中圖片、實物豐富。
新臺灣會館分為四個主要區(qū)域:
1、京臺交流史展示區(qū)——通過紀念墻和主題展廳,采取實物(文物)與圖片、多媒體相結合等形式,再現歷史上臺灣人在京的活動,展現會館歷史及京臺兩地交流史。
2、貴賓接待區(qū)——設有貴賓接待室,用于兩岸高層和知名人士的接待活動,以提高新臺灣會館在海峽兩岸和海內外的影響力,使之成為首都標志性的涉臺場所。
3、多功能會展區(qū)——設有中小會議室和多功能廳,用于各種會展和聯誼活動,開展兩岸交流,為臺胞服務。
4、民俗文化體驗區(qū)——設有民俗藏品廳和民俗體驗館,展示臺灣民俗文化,使之成為人們認識臺灣的一個窗口。
民俗文化體驗區(qū)里還有專門展演臺灣布袋戲的場所。
臺灣會館重張之際,館內還舉辦了《中華魂·京臺情》展覽,內容包括臺灣會館的變遷、在北京的臺灣人、京臺交流新篇章、美麗的寶島臺灣四個單元,共展出照片400余幅,實物、史料約110件,制作專題片3部。展覽由專業(yè)設計團隊制作,采用幻影成像、三連投影、電子書等聲光電子技術,并配以沙盤模型、室外鑄銅雕塑等多種展覽形式。
臺灣會館外的《五人上書》銅像
北京的臺灣會館是大陸唯一的臺灣會館。歷史上,臺灣同胞往來京臺兩地從未間斷過,其中許多人曾在臺灣會館落腳。因此,臺灣會館的存在,是臺灣與大陸、臺灣同胞與祖國聯系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作為“臺胞之家”,臺灣會館得前門老北京商務區(qū)之地利,享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之天時,沐骨肉同胞血脈親情之人和,將繼續(xù)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京臺兩地合作交流的新平臺。(北京市臺聯 臺胞之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