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前后》首發贈書。 戴曉玫/攝影
經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廈門大學圖書館兩家單位歷時一年多的策劃、籌備,《臺灣光復前后(1943-1946)》一書正式出版。11月16日,主辦單位在位于新華路40號的原廈門臺灣公會舊址舉行新書首發式暨“臺灣光復紀實”圖片展開展儀式。 盧紹荀會長在致辭中說,臺灣光復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們從浩繁的歷史報刊中遴選、提煉出一批珍貴的圖文資料,用史實說話,就是要讓廣大市民和讀者了解臺灣抗日志士英勇悲壯、輝同日月的斗爭歷程;從國際法理和民情民意兩方面深刻認識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光復這一史實再次印證,從古至今,在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中華各民族優秀兒女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保衛家園、捍衛領土,愛國主義傳統形成強大的向心合力,使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和國家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今天我們重溫歷史,為的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激發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感情,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臺灣光復的光榮歷史將激勵我們牢記使命,努力工作,為祖國統一大業積極貢獻力量。 《臺灣光復前后(1943-1946)》由市臺聯和廈大圖書館聯手主持編輯出版,所選材料來自廈大圖書館館藏的1943-1946年大陸出版的報紙。廈門資深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以83年高齡親自披瀝報刊,汰選文章。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汪毅夫先生為本書作序,指出:在臺灣史研究中有兩個時段的研究相對薄弱。一是“日據初期”(1895-1898),二是“光復前后”(1943-1946)。實際上,這是兩個重要的時段。以“光復前后”言之,接收臺灣的準備工作(包括1943年國民黨中央直屬臺灣黨部的建立、1944年臺灣調查委員會的創建和《臺灣接管計劃綱要》的制定)、各項接收工作的開展(包括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設置和“開始辦公”)和光復初年臺灣社會、經濟的變化和潛在的問題,乃一一發生于“1943-1946”的時段里。《臺灣光復前后(1943-1946)》一書足補同類編著的缺失,亦足資學者的進一步研究。 首發式上,主辦單位向民主黨派、市圖書館、市教育局等有關單位代表及老臺胞、青年臺胞代表贈送了新書。
臺灣光復紀實圖片展。 戴曉玫/攝影
與《臺灣光復前后(1943-1946)》配套展出的“臺灣光復紀實”圖片展,共50展板,分為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臺灣回歸祖國懷抱三部分。圖片展將在臺灣公會舊址長期展出。(福建廈門臺聯 戴曉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