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日報報道,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林享能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閩臺中心漁港項目對于推動兩岸之間的農漁業交流與合作大有意義。林享能說:“閩臺中心漁港的建設非常現代化,未來從批發、加工、包裝到零售一條龍在這里都能完成,這是大陸目前最好的兩岸水產品交易平臺。”
臺灣水產品進口逐年增加
市貿發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005-2006年水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增長迅速。目前,臺灣輸往廈門的大宗水產品、農副產品主要是通過集裝箱凍柜從東渡的同益碼頭和海滄碼頭轉運上岸。魚苗、活鮮等主要以“小三通”模式從大嶝臺輪停泊點、廈門第一碼頭、劉五店臺輪停泊點等地轉運上岸。
“不過,目前交易量還不大。”林享能說,由于現有的水產品、農副產品上岸碼頭地點分散、設施簡陋,既無固定靠泊的專業碼頭,未配置活魚暫養、市場交易等功能,更無配置的口岸監管機構,兩岸之間的水產品、農副產品交流交易還難以形成規模。
有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
據介紹,閩臺中心漁港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更重要的是,國臺辦15項惠臺措施中提及,對臺灣籍漁船捕撈的部分遠洋、近海水產品和在臺灣地區養殖的部分水產品進口,實行零關稅通關。同時,為方便臺輪進出港從事經貿活動,相關主管部門已批準在閩臺中心漁港設立臺輪停泊點,利用廈門與金門“小三通”的便利和象嶼保稅區的保稅功能使進入廈門的臺灣水產品、農副產品從閩臺中心漁港集中上岸,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完成通關手續,形成便捷的對臺水產品和農副產品交易的“綠色通道”。
做好兩岸水產業互利互補
林享能建議,閩臺中心漁港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兩岸之間的互利互補,將魚苗批發和活魚交易納入考慮,目前,許多臺灣水產品、農副產品生產和經營企業,都希望以廈門為口岸開拓大陸市場,可以預見海峽兩岸水產品、農副產品交易的發展潛力巨大,前景良好,“只要經營方向對,一定可以做大?!?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