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臺聯、福建省臺聯、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辦的“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圖片展”在泉州開幕了,許多泉州人都懷著非常激動的心情參觀了展覽,我也是其中之一。展覽以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鄭成功波瀾壯闊的一生和深切的愛國主義情懷。觀其行、察其功,我不禁感慨萬千。
鄭成功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今年適逢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舉辦這樣一次紀念圖片展覽,是提醒我們牢記歷史、把握現在、開創未來。350年前,鄭成功親率大軍戰艦,橫跨臺灣海峽,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創下千秋偉業,譜寫出“開辟荊榛逐荷夷”的光輝篇章。他不僅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為臺灣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新中國,他披荊斬棘收復臺灣、勵精圖治建設臺灣的愛國主義精神,依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偉大祖國的統一大業、為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不斷團結進取、努力奮斗。
泉州作為鄭成功的故鄉,承載了他一生中最長、也是最寶貴的年華。當入侵者的鐵蹄踏入古城泉州,24歲的他感受國破家亡、骨肉分離的慘劇,于是怒焚青衣、棄文從武。從此,他以泉州為大本營,率將練兵,南征北戰,抗擊侵略,抵御外辱。時至今日,泉州的南安、晉江、鯉城、豐澤、惠安等地都還保留著不少重要史跡,民間也還保留著奉祀、拜祭鄭成功的傳統習俗,這次展覽中有許多史料就是從泉州搜集到的。除了眾多歷史足跡,鄭成功也為家鄉人民留下豐厚的“鄭成功文化”精神財富。近年來,泉州政府十分重視鄭成功史跡的保護和鄭成功文化的推廣,不僅斥巨資修建“鄭成功文化主題公園”,還與臺灣攜手舉辦鄭成功文化節、推進泉州-臺南“鄭成功史跡”雙向旅游文化合作,在海峽兩岸引起廣泛關注,讓“鄭成功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光芒。可以說,鄭成功文化已經與閩臺文化融為一體,是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歷史證據,是兩岸交流交往的精神紐帶和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的重要部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圖片展”在成功故里繼續舉辦,彰顯了泉州人民對鄭成功文化和鄭成功信仰的高度認同,是眾望所歸,有利于繼續發揚成功精神,擴大社會影響。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唯一一家展示祖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對臺專題博物館,是中宣部授予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團中央授予的“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自開館以來,已經吸引了人數眾多的臺灣游客前來參觀。對于臺灣人民來說,鄭成功文化是代代相傳的深切情緣,是刻骨銘心的堅定信仰。據統計,臺灣目前專門供奉鄭成功的祠、廟、堂約有170多處,信眾多達四十余萬人。通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這個窗口,能夠讓更多臺灣民眾看到鄭成功的豐功偉業,感受兩岸的同根同源,有利于增進祖家認同感,深化兩岸文化交流。
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上,黨中央要求我們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鼓勵我們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盡最大努力做好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相信,通過舉辦“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圖片展”,能夠進一步弘揚鄭成功文化精髓,加強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再上新臺階。(泉州市臺聯 王培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