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的老家在三明邊遠的一個山村,1948年被抓壯丁,不久就去了臺灣,離家前有個結婚才幾個月的妻子叫阿英。他在臺灣生活四十年,一直沒有再成家。他見很多人都回到了大陸,他也想回家找阿英,看看家鄉,多次托人尋找阿英。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阿英的電話,才知道妻子也在日夜想念自己,悲喜交加,熱淚盈眶,分別四十年,阿英也沒有再婚。電話里交流后,張先生決定立即起程回家鄉,與阿英見面。
張先生就要回到家鄉,心情格外地激動。一到縣城,他就與阿英取得聯系,約好第二天早上八點在鄉政府門口見面。
早晨八點鐘,興致勃勃的張先生乘車趕到了鄉政府門口,終于回到了久別的故里,張先生內心極不平靜。一下車,等侯在鄉政府門口的張先生親人一行十多人快步迎上前來,張先生也情不自禁地撲向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聲淚俱下用家鄉話問道:“你是我的太太阿英么?”和張先生緊緊抱在一起的老太太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是連連點頭。兩人坐下后,張先生一直緊緊握住這位老婦人的手,雙眼仔細地在老婦人的臉上端詳,他發覺有點不對頭,心里產生了疑團:眼前這位阿英不像自己的太太,難道四十年的變化會這么大?沒有一點過去的影子?于是,他想慢慢地松開手,可阿英那悲痛欲絕的樣子,他又以為自己多心了。
張先生在臺灣與阿英通過電話,明明已經確認是阿英,怎么就一點都不像呢?慢慢地他跟眼前這位阿英談起當年結婚的情景。阿英說:“我是早年抱來的童養媳。”張先生聽后心里很納悶:“我太太明明是坐花轎抬來的,并非兩小無猜在一塊長大的呀!”阿英似乎也覺得張先生不像自己的丈夫了,問張先生:“你是怎么離開家鄉的?”張先生說是上山砍柴被抓走的,阿英的先生卻是從家里被抓走的。這個張先生的回答讓她吃驚,眼前的張先生不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于是雙方緊緊相握的雙手開始松開了。兩人面面相望,尷尬無言。
這時,站在旁邊的一個人也向張先生問候:“阿哥,你回來啦?”張先生轉過臉來楞了一會兒,問到:“你是我的弟弟嗎?”“是啊,哥認不出了?”張先生確實有個弟弟,眼前的弟弟怎么也沒有當年一點模樣呢?張先生脫口而出:“你怎么變化這么大?”在一旁的人解釋說:“時間都隔了四十年,怎么不變化呢?”但張先生已經漸漸清楚了,眼前的阿英并不是自己的妻子,旁邊的這個人也不是自己的弟弟。阿英也明白了,這個張先生不是自己的丈夫,肯定是認錯了人。世界上真有這么巧合的事,這個阿英的先生,也是姓張,但不同名,同樣也是早年隨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她與張先生的妻子同樣叫阿英。張先生寄去的信被送錯了,張先生和阿英都誤把對方當作自己的親人,在多次電話交流中雖都有點疑問,但都以為是時間長,情況發生了變化,堅信對方是自己的親人。其實,幾次電話交流,雙方都是在痛哭,根本就沒有詳細詢問對方的情況。
一旁的親人還在解釋:“張先生,阿英可是一直在想念您呀?”是啊,張先生也是多么想念自己的妻子,想念自己的親人,四十年來,他時刻都把親人掛在心上,常常是徹夜難眠。他不知道流下多少的眼淚,盼望著早日與親人團聚。今天,他歷盡艱辛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土地,希望能夠撫平心靈的創傷,可是眼前的現實幾乎讓他昏厥,竟然認錯了妻子,而自己的妻子還在嗎?他只好輕聲地對眼前的阿英說:“對不起,我們弄錯了。”阿英點了點頭。
見此情景,有人趕緊出來圓場,讓雙方各自介紹情況。張先生和阿英都回憶起往事,無論是張先生還是阿英,都經歷了人世間的分離痛苦,海峽隔斷了兩岸親人的往來,留下的是濃濃的鄉愁。他們的敘說深深地感動了在場的人,盡管認錯夫妻有些尷尬,但都完全可以理解,兩岸的分離,給多少人帶來了悲劇。
大家聽完情況介紹后,立即行動起來,幫助張先生尋找自己的阿英,幾經周折,終于在附近的一個村找到了張先生真正的家,見到了他的妻子和其他親人,圓了四十年團聚夢。事后,張先生深情地說:我要把回鄉探親的所見所聞寫出來,帶回臺灣,向那里的人們宣傳。我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是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讓兩岸的所有親人早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