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P>
從荷蘭入侵臺灣起,臺灣便成了祖國母親最為揪心的骨肉。漫漫幾百年,臺灣就如浮萍一般在海上漂泊著,流浪著,卻始終無法跨越那灣淺淺的海峽來與大陸相會,于是,一位白發蒼蒼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臨終前只能痛楚地呤唱:“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其相思之苦,溢于言表,成為千古絕唱。
人為的阻隔,使得“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笔沟枚嗌賴藪於菭磕c。王維說過:“每逢佳節倍思親。”當中秋圓月顫顫地掛在天空,腦中閃出幾張親切的面孔,微笑著,流淚著,那種“遍播茱萸少一人”的惆悵怎能憑一杯濁酒而消逝?“莫使金樽空對月”,而現在,當初舉杯共飲的人卻在海的那一邊,相隔千里,只能將無限思念融于皎潔的明月。于是兩岸三通,便成了多少人日思夜想的渴望。
當大陸赴臺旅游的飛機飛翔于藍天白云之間時,兩岸人民多少年來的思念終于化為了手攜手、心連心的深情,多少年的相思之淚終于迎來了團聚的歡笑!
外婆的祖輩是臺灣澎湖人,幾十年異鄉生涯,每當聽到《靜夜思》,外婆,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總會流露出無奈和憂愁。而當兩岸實現旅游后,外婆的無奈和憂愁不再,她在苦苦等了幾十個春夏秋冬后終于能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無數次在夢里見到的故鄉。她又能再一次見到“高山常青,澗水常藍”的阿里山,那鬼斧神工的日月潭,還有那訴說著快樂童年幻想的澎湖灣。傍晚,光著腳踩在澎湖灣細細的沙上,晚風輕拂著,吹來海的味道,故鄉的味道。
做為臺灣同胞子孫的我盡管從來未到過臺灣,但對于那片祖先生活過的土地總有一種割舍不了的情感。我常在想有朝一日能和臺灣的朋友一起談話,聊天,再續前緣……終于,由省人大臺工委、省臺辦、省政協港澳僑辦和外事委、省民革、省臺盟、省臺聯等多部門主辦的“海峽西岸2008年臺胞青年夏令營”實現了我的愿望。七月流火,我們和來自臺灣的大學生生朋友們攜手攀登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贊嘆三十六奇峰的巧奪天工;一起乘竹筏在迂回曲折的九曲溪順流而下;在永定觸摸著百年流芳的客家土樓,共同感受著它穿越時空的永久魅力;在鼓浪嶼的鋼琴之島一起聆聽動人的美妙旋律;在集美學村慨嘆陳嘉庚先生興學辦校的感人佳話。同時我們也在靜靜的聆聽他們講那發生在故鄉的新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臺灣那五彩的街燈,繁華的街頭,還有臺灣上空那輪同樣高掛的明月;那一刻,我們都彼此感受到身體里流動的炎黃子孫的血,凝視出瞳孔里閃爍的滔滔黃河;那一刻,我們萬分地感謝“海峽西岸2008年臺胞青年夏令營”給我們攜手的機會,讓我們能結束“于高山之上望我大陸”的思念,跨越臺灣海峽的阻隔,完成老一輩人們未能完成的宿愿。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②
這一刻,我要說,鄉愁不再是鄉愁,這頭和那頭不用再痛苦的思念。海峽兩岸的人民通過幾年的努力,用心與情在海峽間架起了一道新虹橋,讓所有思念在這里終結,讓臺灣海峽的上空灑滿幸福的淚花。這一刻,我和你心連心,迸發出最強烈最真摯的情感,讓它在這里凝聚!輻射!旋轉!翻飛!升華!
思念不再永恒,統一不在是夢,讓我們攜手前行! 注釋:①聞一多 《七子之歌——臺灣》 ②余光中 《鄉愁》
作者:張婷(臺籍) 平和縣國強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