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鑫是臺灣人,也是中達電通有限公司總經理。
采訪前,從同行口中聽到了對王其鑫的介紹:儒雅謙恭、不慍不火。在網上讀到過不少王其鑫的隨筆,引經據典、文采飛揚。因此,對采訪王其鑫我們就多了幾分期待。人常言商場如戰場,那么似王其鑫這般頗具文人氣質的“主帥”,又是如何引導企業成長的呢?
沒有臺灣腔的臺灣人
采訪被安排在中達電通公司上海總部的一樓會議室,王其鑫準時到來。
的確,第一印象與我們的期待無差:挺拔身材、整潔著裝、金絲邊眼鏡、語速舒緩,一副學者模樣。
一開口寒暄,就發現了問題,“你的普通話很標準,幾乎沒有臺灣腔?!?/P>
“是的,很多人都這樣說過。”王其鑫笑了,“入鄉隨俗嘛,從口音開始。我們全家的普通話說得都很標準,記得有一次回臺灣,我的兩個孩子坐在出租車后面聊天,結果司機回過頭來,很確定地說‘這兩個小孩一定是從大陸來的?!?/P>
事實上,對于王其鑫而言,他認為一個企業想要扎根成長,“入鄉隨俗”也就是“本地化”至關重要?!按箨懞团_灣雖然同根同源,但畢竟分離太久,不僅是口音,在思維方式和認知上多少還是存在差異。所以,對于臺商來講,認識差異和溝通差異一定是在大陸創業發展的必修課。”
“你是怎么做的呢?”
“很簡單,做個地道的上海人嘍!”王其鑫告訴我們,在正式投資大陸以前,他曾先后7次來考察、調研?!熬褪窍肟纯创箨懤习傩盏恼鎸嵣钍窃鯓拥?,所以我常常穿著圓領衫和短褲,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后來決定到大陸來,也是全家總動員,1992年底的時候,全家都來大陸的臺商也不是太多?!?
到了上海后,王其鑫的生活也很“本地化”:女兒上當地的普通學校,還曾被評為少先隊的中隊長;報紙訂《新民晚報》、《東方早報》;愛吃上海小籠包;還有一幫上海鐵哥們兒。王其鑫的公司發展也很“本地化”:中達電通在大陸有34個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不論是上??偛康闹懈邔庸芾砣藛T,還是各個辦事處的經理,幾乎聘用的都是當地員工。
教科書幫忙來到大陸
回憶起當初來大陸創業的情形,王其鑫說:“多虧教科書幫了忙?!?/P>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1992年,王其鑫被總公司派到上海來創立新的公司?!耙驗楦赣H是遼寧人,我對大陸始終有一份情感。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經常到圖書館看人民日報海外版了解大陸的情況。到上海來考察后,雖然覺得大陸當時的現代化程度還不高,但卻有機會和希望。所以,我就毫不猶豫地來了?!?/P>
雖然王其鑫沒有猶豫,但他的太太卻猶豫了?!澳且荒?,大兒子剛上小學,因為擔心孩子的教育受到影響,所以我太太有些猶豫。”
“你是怎樣說服家人的呢?”
“我買了一整套上海小學生用的教科書,結果我太太看完后就放心了,因為發現兩邊的小朋友學的東西都差不多。”王其鑫笑著對記者說:“所以說是多虧了教科書幫忙呀!”
來是來了,可是新公司在上海能做些什么呢?
創業初期,王其鑫整天“天馬行空”地想點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其鑫看到了當時的郵電部部長的一個講話,講話中透露了這樣一個訊息:中國大陸當時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是每百人3.4線,郵電部的目標是要在公元2000年的時候,讓中國大陸的電話普及率達到10%。
“中國大陸有13億人口,每增加1%就是1300萬線。在臺灣從19世紀末開始裝電話到上世紀末的1992年,百年之間也不過就是1300萬線。換句話說,大陸固話每年的增長都要超過臺灣100年的增長?!蓖跗漩萎敃r就覺得這應該是“可以做的事業”。于是,中達電通目標定為主要為中國大陸最具成長潛力的通信及自動化市場提供設備和服務。
后來的發展也印證了他當初的判斷。
創業時不到10個人的小公司,如今已經擁有34個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1500名員工,中達電通已成為資產豐厚的業內領頭企業。
“掌門人”的“秘密武器”
小舟變巨艦,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中達電通的成長歷程,讓我們覺得“創業”二字似乎在王其鑫身上有著更加真實的意義。
除了“本地化”,王其鑫在企業管理中的溝通方式也很獨特。
中達電通的員工都知道王總愛寫作。公司的網站上有一個“周末茶社”專欄,那是王其鑫的專欄。每個周末他都會寫上一篇小文,用《論語》上的道理或是歷史故事來解讀公司管理中的問題。
“跟帖的很多,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家最終會在這種討論中不知不覺形成某種共同的認知。這算是企業管理的秘密武器嗎?”王其鑫幽默地反問我們。
與王其鑫對話,你會覺得王其鑫身上鮮有商場的硝煙味,更多的卻是從容、淡定。這或許與他的經歷有關。
1984年畢業于臺灣大學經濟系;1986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獲企管碩士(MBA);畢業后在美國花旗銀行工作;后來被臺達公司“相中”,派到上海,出任臺達公司與斯米克公司合資的中達電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其鑫的經歷在我們看來是平穩、順利、未見波瀾,但在中達電通這位“掌門人”自己看來,從臺灣到上海的跨越已經讓他的人生與眾不同了。(李煒娜 鄭固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