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王永慶首次密訪大陸。起初,盡管大陸之行并不順利,但堅韌不拔的王永慶并沒有因此放棄大陸市場,相反他調整了步伐,步步為營,越走越快。時至今日,臺塑集團在大陸的總投資額度已經超過百億美元,其投資的行業不僅在石化行業,還包括醫療等公益性行業。 被譽為“臺灣工業之父”、“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在涼意漸漸襲來的秋天告別了人世,他的離開震動了臺灣,也波及了整個大陸工商界。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豪,王永慶用一生的辛勞創造了一段永恒的創業神話,而這段神話的后半部分都圍繞著一個主題——投資大陸。
第一個“登陸”大陸的臺商
“海滄計劃”——很多大陸人認識王永慶是從這個詞開始的。1989年,中國正陷于外商紛紛意圖撤資的困境之中,就在此時,王永慶踏上了他首次密訪大陸的旅程。
這一年,臺塑集團創辦35年,在臺灣已經頗具規模。
1989年11月30日,王永慶開始了他在大陸的實地考察。經過研究,他決定在福建廈門建立一個大型的、獨自管理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業特區,大陸當時將其命名為“901工程”,也就是后來人們所熟知的“海滄計劃”。按此計劃,王永慶要在廈門海滄與漳州劃出的15000公頃土地上,興建包括年產乙烯90萬噸、PVC100萬噸與煉油1400萬噸在內的36座工廠,總投資達70億美元。
1992年11月6日,海滄計劃談判成功,但由于當時島內對臺商赴大陸投資限制十分嚴格,簽約的最后一刻,由于種種原因,海滄計劃告破。
但堅韌不拔的王永慶并沒有因此放棄大陸市場,相反他調整了步伐,步步為營,越走越快。時至今日,臺塑集團在大陸的總投資額度已經超過百億美元,其投資的行業不僅在石化行業,還包括醫療等公益性行業。王永慶,這個第一個意圖大規模投資大陸的臺商一度成為了在大陸投資最多的臺商之一。
唯一進入大陸能源領域的臺企
“海滄計劃”失敗后,王永慶難以在短期內再向大陸提出大型投資計劃,他調整戰略,運用臺塑集團旗下企業采取“小型分散投資”模式,開始了在大陸的投資布局。多年來臺塑集團已在大陸建立了30多家企業,投資項目涵蓋了多個領域。而這其中,漳州華陽電廠投資建設顯然是必須提及的。
漳州華陽發電廠是王永慶在大陸投資最大的項目,也是臺灣企業唯一進入的大陸能源電力工業的重大投資項目。2000年王永慶意圖投資該項目的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島內一片嘩然,甚至引發臺當局相關單位的密切關注。為了實現投資計劃,王永慶以個人名義通過美國華陽公司間接投資,使得這一項目最終并得以推動與實現。
漳州華陽電廠總投資30億美元,現已有6臺60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2003年大陸發生電力供應緊缺情況后,讓漳州華陽電廠意外獲得巨大收獲,目前每月盈利達上億元人民幣,年獲利超過50億元人民幣。
漳州華陽電廠帶來的高盈利顯然堅定了王永慶看好大陸電力工業發展潛力的信心。臺塑計劃增加投資15億美元,再構建4部火力發電機組,可增加發電量達240萬千瓦,一旦順利建成,漳州華陽電廠未來總發電量將高達600萬千瓦。與此同時,由漳州華陽電廠出面投資的華陽孟津電廠項目也于今年3月正式受到國家批準,該電廠選址于孟津縣白鶴鎮,是一座節能、環保型坑口加路口電廠,設計規劃為6×600萬千瓦,一期安裝2臺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概算投資接近52億元人民幣,計劃2年內建成投產,年發電量60億度以上。此外,王永慶還在投資集中地區興建汽電共生發電廠,其中在寧波就設立了發電容量為425萬噸的汽電共生廠。
難圓的石化王國夢
雖然“海滄計劃”沒有成功,但王永慶要在大陸建立一個石化王國的夢想卻并沒有隨之熄滅。經過多年考察,他將目光投向了浙江寧波。
這項被稱為“大乙烯計劃”的投資方案計劃投資總額達130億美元,規劃面積2000多公頃,主要興建輕油裂解、石化中間原料、發電廠與港口碼頭等相關配套企業。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正式啟動。其中初期由臺化公司負責興建純對苯甲酸(PTA)廠、聚苯乙烯(PS)廠、ABS樹脂廠,臺塑公司負責興建聚氯乙烯(PVC)廠、丙烯酸(AE)廠等。
2004年6月,王永慶提出二期“大乙烯計劃”,包括1000萬噸煉油廠、120萬噸乙烯裂解廠等項目,總投資額高達百億美元。
但與一期建設順利相比,臺塑寧波大乙烯受到了環保審批和臺灣當局的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去年12月底熏由于受熱電廠在內的一些環保及安全生產事故影響,寧波大乙烯計劃的前期工作被拖延,臺塑計劃至此擱淺。
王永慶去世后,臺塑集團表示,由于公司已經交由7人成立的“行政中心”運營,王永慶辭世不會給公司的運營帶來影響。對于目前公司在大陸投資的項目,尤其是寧波的石化項目,都不會受到影響。
但隨著金融危機對石化行業的不斷沖擊,臺塑集團此前已經表示計劃將2008年資本支出較2007年的200億元年削減30%至新臺幣140億元,而2009年資本支出將下降70%以上,至新臺幣40億元。顯然,新的“行政中心”相對于積極擴張更傾心于穩扎穩打,王永慶在大陸建立“臺塑石油王國”的夢想恐將繼續拖延下去。
鋪建高效的物流網
王永慶在華投資的每一步雖然看似分散,但都有其深遠的意義。為了能夠讓臺塑更好的在大陸發展,王永慶積極構建了一張臺塑在大陸的物流網。其中,北侖港碼頭專用港最為引人注目。
在寧波投資興建北侖港碼頭專用港,不僅是臺塑石化專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考慮。寧波北侖港深水優勢明顯,可停泊25萬噸級的船舶,是目前大陸水深條件最好、裝卸設備最先進的貨柜碼頭之一,也是大陸原油、成品油主要中轉港口。這也正是王永慶選擇寧波興建石化工業的重要考慮之一。
在王永慶的規劃中,未來一旦兩岸實現直航,臺塑集團就可通過臺灣的臺塑專用麥寮港與寧波的北侖港,以更低的成本運輸兩岸石化原料與產品,從而形成一個跨海峽兩岸的完整石化工業供應體系。加上已經納入臺灣未來發展規劃中的臺灣桃園觀塘國際港,“北觀塘,南麥寮、西寧波”港口布局,將大陸、臺灣與美國連接在一起,實現大陸、臺灣與美國三大石化中心基地的有效整合,無疑將進一步提高臺塑集團的競爭力,鞏固臺塑集團在世界石化業領域的重要地位。
除了寧波北侖港專用碼頭外,臺塑在大陸的物流布局也頗為積極。2003年8月,臺塑公司在香港成立香港臺塑物流公司,并在廣東順德設立辦事處,開始為進入大陸物流業做準備。之后,臺塑集團除將順德作為華南物流基地外,同時計劃在上海、寧波、大連與天津等地設立物流公司,作為華東與華北的物流中心,從而建立起在大陸的流通系統。目前,已確定以寧波作為華東的貨物中心,以青島作為華北的物流中心,推動“以柜代倉”模式發展物流業,其每個季度的貨柜處理量均為2000個標準箱。為提高物流效率,臺塑集團投資兩億元人民幣,在大陸興建大型拖車運輸隊,一期計劃建立200輛的車隊。預計三大物流據點建成后,一年可處理100萬噸以上的塑膠原料。
“經營之神”的公益之心
王永慶在大陸的投資雖然涉及許多方面,但無論是已經成形的發電、石化,還是尚未鋪開的鋼鐵、重工,都是圍繞基礎產業的長期投資。所以,當臺塑進軍大陸醫療市場的時候,有人說這其中公益的色彩更為濃重。
王永慶在大陸的醫療事業布局主要依托于其在臺灣創辦的長庚醫院上,最初的計劃是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等地投資30億美元,興建長庚醫院或醫療中心。
2001年,王永慶宣布計劃斥資4.36億美元計劃在北京、福州和廈門同時建起長庚醫院,但方案并沒有得以實行。2005年2月,臺塑集團修改投資方案,不再堅持以內資基金會全資投建醫院,而選擇與廈門市屬的海滄公用事業發展有限公司合資,后者持股30%;不再堅持設立非營利醫院,改為“營利醫院”,最終順利獲得開設廈門長庚醫院的資格。經過8年的波折,今年5月這家目前大陸最大的臺資合作醫院正式開業。王永慶親赴廈門剪彩。盡管強調為平民醫院,但廈門長庚園區背后所隱藏的醫療養老等龐大商機,王永慶對其的期許是“建成國際一流的醫療基地”。
不過,盡管第一步棋終于落下,但后面的布局仍不明朗。相關人士表示,備受關注的河南洛陽和鄭州的項目已經遞交了申請,但尚取得突破性進展。
當然,王永慶還做了許多真正意義上的公益事業,從2004年起開始有計劃地捐贈大陸教育事業,項目金額達30億元,將資助貧困地區興建一萬所“明德”小學并設獎學金。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臺塑集團捐助1億元人民幣,而王永慶以個人名義捐助1億元人民幣,成為當時個人捐助最大的一筆善款。
雖然王永慶已經離開了,但這些善舉無疑將會使這位精明的石化商人,慈祥的臺灣老人已經被銘記在大陸民眾的心中,和他在大陸所投資的其他項目一樣,生根、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