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對于大陸臺商這個群體,或許有人覺得陌生。然而,對于“康師傅”、“永和大王”、“統一”和“旺旺”等品牌,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卻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它們都是在大陸發展起來的臺灣知名品牌。
從食品到服裝,從洗發水、香皂再到電腦……今天,臺商在大陸的業務范圍已滲透到方方面面。據資料顯示,近年來,臺商在大陸投資數量持續增加,投資領域不斷擴大,臺灣海外投資的四分之三已集中在大陸。臺灣規模最大的前100家企業,有90多家在大陸投資,投資范圍拓展到21個省市自治區。
大陸臺商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是什么魅力吸引他們來大陸投資辦廠、拓展業務?他們未來的發展計劃是什么?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大陸臺商,聽聽他們講述自己在大陸改革開放30年中發展的故事。
與改革開放同行的跋涉之路
1979年,無論是對祖國大陸,還是對海峽兩岸關系而言,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方針,首倡兩岸“雙方盡快實現通郵,通航”,“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從此,一水之隔的海峽兩岸為實現通郵、通航、通商(三通)開始了艱苦的不懈努力。
也在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試辦經濟特區的決定,邁開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步伐。
因為這一難得機遇,不少臺商邁出了試探性的第一步。
臺灣聲寶集團總裁陳盛沺就是其中的一位。1979年,在香港,他和一個叫曹光飚的上海籍商人合作,開了一家做電視機底座的公司,產品賣給杭州的西湖電子公司。
其實這樣做是很冒險的。如果被當時的臺灣當局獲悉,陳盛沺定會被冠以“資匪”的罪名。“抓到了起碼要判無期徒刑。”他說。因此,陳盛沺只得把西湖電子公司的人約到第三地——香港談生意。
“由于臺灣當局有政策限制,臺商只能通過香港、澳門,或者維京群島等地作為中轉站,悄悄地與大陸展開間接的貿易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孫升亮說。
“這其實也是在冒險找出路。”孫升亮介紹,上世紀80年代,由于生產經營成本逐步攀升,臺灣島內制造業生存環境日趨惡化,不少臺商不得不出走尋覓商機。
轉機出現在1987年。當時,臺灣導演凌峰拍了一部叫做《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電視紀錄片。鏡頭中祖國大陸的秀美山河讓無數島內“外省”老兵淚水漣漣。基于故鄉的召喚,促使臺灣當局“政治解嚴”。1987年11月,臺當局決定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受到大陸方面的歡迎,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
同時,這些措施也有效推動了兩岸“三通”的進程,使得包括臺商在內的兩岸人員往來愈加便利。而且,還產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應:許多來大陸探親的臺灣同胞發現了商機,進而產生了投資的想法。
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這一舉措進一步促成了臺商投資大陸的第一波熱潮。
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就是代表之一。1988年10月,探親途中被深圳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打動的他,在深圳寶安區一幢簡易廠房建起了自己的工廠: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
當時沒人會想到,這一家才200多人、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子,會發展成為今天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全球最大的電腦整機和零組件生產企業集團之一,連續4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出的全球IT業百強。
像富士康科技集團這樣,以大陸為產業新起點創造了新成就的例子,還有經營“康師傅”方便面的頂新集團。1988年前,該公司在島內一直無法突破其他品牌的市場壟斷,但自1988年進軍大陸市場后,迅速“攻城略地”,已是大陸方便面產品的領軍企業。
“這種情況相當普遍。大陸廣闊的市場,對于許多在島內找不到發展空間,或者是發展受限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北京聯合大學的臺灣問題專家陳星回憶說。不斷涌入的臺商,緊貼大陸經濟發展走勢,儼然成為大陸商海“弄潮兒”中的重要一員。
1990年,祖國大陸提出開放、開發浦東的戰略決策;1992年春節,鄧小平巡視上海,要求“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這促使了許多大陸臺商從廣東、福建兩省出發,開始大規模“挺進”長三角。據臺有關部門統計,到2004年,臺商在江蘇和上海的投資已占臺商在大陸投資總額的55%。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同胞命運相連,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在記者采訪中,專家們普遍認為,臺商在祖國大陸的發展,是與中國改革開放30年同行的一條不斷探索、艱苦跋涉的創業之路。讓人慶幸的是,如今的“幼苗”已慢慢成長為“參天大樹”,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亦呈現出更加密切、深入、廣泛的局面。
然而,在體味這段歷程之時,許多人不禁要問:臺商們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我們要帶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2008年8月6日清晨,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正在進行中。跑第六棒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只見他從福娃設計者韓美林手中接過火炬,笑容滿面地從端門跑向天安門。
他叫林清發,北京臺商協會會長、北京捷安特公司總經理。1994年3月,林清發在北京建起了在大陸第一家捷安特分公司,“當時,一些客戶對展臺上的車子很感興趣,可就是不敢買,非要現場看著單車一件件組裝起來,才放心買下。”
“這反映了大陸消費者購車還憑老經驗,對我們自行車產品并不完全信任,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改變!”林清發向員工宣布,三年之內不考慮賺錢,要放開手腳去把服務搞上去。
喜歡穿牛仔褲和布鞋的林清發經常親自為消費者做操作介紹。他耐心細致的服務打動了許多人,以至于常有人對他說:“哎!老師傅!你的服務不錯,給張名片吧,下次有問題直接找你!”接過印著“總經理”的名片時,他們無不瞪大了眼睛:臺灣的總經理原來是這樣的啊?
“我們要把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帶給消費者。”林清發說。由于騎行舒適,再加上維修費用省,捷安特自行車很快獲得了大陸消費者的認可。
像林清發這樣的臺商創業故事幾乎俯拾皆是。
“他們不僅具有非常強烈的進取心,與國內一些企業家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擁有國際化的經營理念。”大陸首批駐臺記者、人民日報的吳亞明接觸過許多來大陸拓展業務、投資辦廠的臺商。
他對記者說:“臺商普遍采用"啞鈴型"的企業體制,研發和營銷兩頭投入多,占的比例大,而生產環節相對來說比例較小。比如,頂新集團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區分地區客戶類型,打造適應各地消費者口味的食品,使得"康師傅"產品層出不窮。”
“除了良好的商機意識和先進的經營理念外,臺商的專業分工精神也值得借鑒。”孫升亮說,“許多臺商前來大陸投資設廠,把過去在臺灣的那一套產業鏈都復制了過來,形成了一種"群聚"效應優勢。”就拿臺灣鴻海集團來說,該集團在深圳設廠后,數十家中、下游配套協作的臺商接踵而至。
今天,大陸已是臺灣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和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輸出地,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上已形成互利互補、相互促進的共贏關系。大陸臺商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辛勤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輝煌。曾有媒體問一些大陸臺商:對自己事業狀況感到滿意嗎?沒想到的是,許多人都只是搖搖頭。
他們為什么搖頭?難道對現狀還不滿足嗎?對于未來,他們又在思考什么呢?
產業升級和轉變投資區域布局是發展之路
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發展戰略的推動下,臺資轉移的趨勢明顯。2000年以來,聚集在長三角、珠三角的臺商開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西部和東北地區開始吸引臺商投資大規模進入。
在臺商西進、北上的同時,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包括山東、河北等省在內的環渤海經濟圈也悄然興起,并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協議臺資已達200多億美元。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界往往對“經濟氣候”最為敏感。如今,臺商在大陸開拓新市場、拓展新領域的故事天天在上演。
回顧臺商投資大陸的幾個階段,人們不難發現,最開始臺商比較注重挑剔硬環境,看哪里的設施更先進。緊接著,他們開始追求軟環境的質量,看哪里的政策更優惠。
臺商的目光放得更久遠了,最看重的是一個城市(地區)的發展潛力。臺灣《中國時報》2007年9月載文稱:“"西移""北擴",成為近期臺商圈中使用率最高的詞匯。”一位制鞋企業的臺商就曾告訴記者,自己打算把在東莞的工廠關掉,轉到環渤海地區辦新的鞋廠。
陳星指出,大陸外貿新政策與經濟環境的變化,不僅將推動臺商改變傳統的投資區域布局,而且將促進臺商優化產品結構,完成新一輪的轉型與升級。
事實上,近年來,前來大陸開拓市場的臺資高科技產業不斷增加。不僅移動電話、數碼相機、信息家電等產業加快外移步伐;半導體廠商、電子零組件生產廠商大量前往大陸投資設廠;臺灣前30大PCB(印刷電路板)廠商幾乎已全部赴大陸投資……
有一個地方常常被臺商們提起,那就是江蘇昆山市。起初這個地方僅僅從臺灣引入了幾家筆記本電腦廠商,沒想到,幾年間這幾家廠商把島內數百家的上下游供應鏈企業拉了過來,成就了昆山電子業的輝煌。
現在的經濟環境與首批臺商到大陸投資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如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張漢文所說:“大陸每天的發展和進步都讓我們倍感鼓舞,經濟環境的改善將吸引越來越多的臺商。”
發展檔案
1978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與緬甸總理吳奈溫談到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時說:“我們會尊重臺灣的現實。比如,臺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美日在臺灣的投資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蔣經國先生,表明中國共產黨為國家民族著想,促進國共談判,實現第三次合作,完成國家統一的熱誠,表達了祖國大陸十億人民的意志,也說出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心聲。
1994年3月5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正式頒布,旨在保護大陸臺商的合法權益。
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頒布《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受到了臺灣同胞的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
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至此,臺商投資被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的發展規劃。
2007年1月,中央臺辦會同相關職能部門,正式建立了臺商權益保障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共同做好臺商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強大合力。
2007年12月1日,《臺灣農民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申辦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實施,有效促進了臺灣農民在大陸投資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