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明市梅列區東安新村蓮生臺灣糕餅食品有限公司,招牌醒目,生意紅火,很多三明市民聞訊前來購買糕餅。我在逛街時察覺到這家公司,因為是掛臺灣糕餅的牌子,我就特別留意,看見很多市民在購買他們的糕餅,也買了幾塊品嘗,感覺不錯。
經過詢問,了解到這家公司是來自臺灣的張大業和妻子王艷香開的,張大業是臺灣花蓮人,妻子王艷香則是地道的三明人,從小就在三明長大,原是三明一家建筑公司的職工,2001年赴臺灣打工,2003年,認識了張大業先生,由此而喜結良緣。
今年9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張大業夫婦見面交流,進行了一次深談。給我的感覺張大業就是忠厚,說話不多但很真誠,王艷香則樂于介紹和先生的故事,帶有些傳奇。張大業坦承自己在臺灣沒讀什么書,不過論起糕餅來,卻有相當深的經歷。他生于花蓮一個小山村,家人世代務農。14歲那年,張大業正在讀國小五年級,迫于生計父親要他休學回家務農。胸懷大志的他不愿一輩子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就偷偷向母親要了一點盤纏,悄悄離開花蓮,到臺北市尋求發展。在臺北市義峰面包店當學徒。說是當學徒,但平日里,除了雜事,面包店的師傅并沒有教授制作面包的技藝,張大業就悄悄地跟在師傅身后用心記下師傅的原、配料調制比例和制作工藝。在食品行業里摸爬滾打十幾年后,張大業先生練就了一身好技術,成為臺灣糕餅一代宗師。28歲那年,張大業辭掉臺北師傅的工作,靠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自己創辦了一家糕餅原料商行,既供應糕餅原料,又自己制作糕餅銷往市場。張大業師傅累積多年的制餅工夫,加上自身研究精神,糕餅質量愈見提高,他重視質量用料,不加香料防腐劑,店內制作新鮮看的見,高成本制作精致好禮。他講究制作過程展現好功夫,成就豐富層次,品味好手藝與實在質量。糕餅外皮入口即化內餡香軟,香、酥、一碰就碎的特色,一吃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般人臺灣糕餅只有兩種味道,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咸的,是很多人對于臺灣傳統糕餅的刻板印象。張先生的餅店,各色美味糕餅,不管是層次分明的餅皮,撲鼻而來的芬芳香氣,令人滿足的扎實餡料,還是印在點心上的美麗圖騰,彷佛每嘗一口,都讓人回到百年前的時空,感受飽滿的幸福滋味,而不單單只是滿足口腹之欲而已 。
談到臺灣糕餅,張大業認為,在臺灣,目前的糕餅市場已呈穩定的狀態,而大陸這個大市場對許多業者來說,可說是一塊有待開發的新生地。加上臺灣加入WTO,傳統產業面臨失去關稅保護傘翼的現實,屆時贏弱的競爭力將更不堪一擊,一旦與全球業者交鋒,正面沖擊的結果對臺灣傳統產業業者而言并不樂觀。張先生曾受邀到上海做過幾年糕餅,對大陸的市場留下了很深印象,有心想自己到大陸開拓市場,與王艷香認識成家后,更堅定了到大陸發展的決心,兩人一合計,就決定到三明發展。
2008年8月初,張大業先生來到三明后,他認真研究經營方略,積極挖掘糕餅特色。三明糕餅市場是一個特定的環境,以前在臺灣的那一套經營、銷售模式不能照搬過來,需要結合三明實際進行調整,而產品市場的定位就是最關鍵的一點,例如,“松香酥”餅干是前個時期三明糕餅類產品中一個比較成功的種類,但是由于已經面市有一段時間了,而且一直沒有什么更新和跟進。他就自己的產品在“松香酥”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既保留原有的特色,又引進臺灣技術,吃起來既香又甜,特別可口,消費者自然十分喜歡。他很快開始招兵買馬,在三明市中心東安新村開設了主店,又先后在高巖新村和東新四路開設兩家分店。一年多來,生意興隆,走進他的糕餅店,糕餅的餅香立即撲鼻而來,品種非常豐富。
好吃的美食當前,讓人食指大動的香氣、讓人驚艷的糕點造型、讓人流連忘返的糕餅名店,都傳承著臺灣糕餅的飲食文化,體現張先生的獨具匠心,各類糕餅從文化意涵、歲時節慶﹑生活禮俗、藝術美感、口感滋味多角度入手,多樣造型,有較強的觀賞性,一一數列具代表性的傳統與創新糕餅,從餅皮、內餡到包裝,由里到外都具有臺灣糕餅的特色。
蓮生的糕餅在三明市區有了一些名氣,但要擴大市場,快速發展,則需要張大業先生積極努力地探索,他在公司內大力推行糕餅制作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采用科學的管理辦法,不斷提高蓮生臺灣糕餅食品有限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他將專心于如何把食品做得更好,同時擴大產業布局,使“蓮生臺灣糕餅更壯大,目前,他正在與人洽談新的廠房一,將建立有一定規模的的廠房,他的目標就是打響“蓮生臺灣糕餅”品牌,打造三明的一流臺灣糕餅企業。
張大業是一位富有愛心的企業家,在臺灣,他經常都要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來到三明不久,他就奉獻著自己的愛心。2009年10月3日上午 ,正值中秋佳節之際,張大業夫婦帶著精美的臺灣月餅來到三明社會福利院慰問這里的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張大業夫婦親自將月餅分發給每一位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向社會弱勢群體獻上一片愛心。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人是一種快樂,同時希望以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的臺胞奉獻愛心,反哺社會。
“我對大陸的經濟發展很有信心,抓準投資機會,發展自己的事業,也希望兩岸交流越來越多,臺商在這里發展的機會也就會越來越多。” 張大業常常這樣對人說。(福建省三明市臺聯 葉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