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治原住在廈門思明南路第九菜市場邊(原稱為“二下廟”)。在日本侵占廈門時,家庭很窮,父親靠拉人力車或做點糖果為生,生活十分拮據,經常一日吃不上1-2餐飯。
魏秀治胞弟原名叫魏小海(印象中是1941年底左右出生),因家境貧寒,常年吃不飽,又不幸患上胃腸病(當地老百姓叫“猴癥”),面黃肌瘦,無錢醫治,十分可憐。為減輕人口負擔,家里決定賣掉一個孩子。原想把我賣掉,可當時舊社會重男輕女,沒人要我,結果才不得不將家里唯一的男丁(我的胞弟)賣掉。主要是不忍心讓他忍饑挨餓,讓他能找到一戶好人家,繼續生存下去,如能被培養成才就更是祖宗積德。
當年阿海被介紹人抱到太古碼頭(現是第一碼頭)旅行社去,當夜全家人痛哭一場。第二天我爸媽趕到旅行社時已人去樓空,聽人說已被帶到金門,從此,我那只有三歲可憐的弟弟就這樣遠離親人。
阿海到金門隔2-3年時后,由于我媽和外婆思念親人,就與介紹人一同到過金門養家去探望,由于養家不同意接觸,故只能遠遠地望他一下。兩天后,媽和外婆看到阿海長得又高又壯,而且那家的家境比較富裕,對阿海又不錯,二老才放心返回廈門。
當時的人比較單純且不識字,所以不敢詢問地址和養父母一家的情況。又隔幾年后,因我媽媽太思念兒子,逢人就講,遇熟人就哭,故再次籌錢想去金門看一看,并了解一下住址和姓名,期望有朝一日能相認,但已太遲了,那時兩岸已封鎖,海峽已很難過去,從此,只留下了朝思暮想的兩岸骨肉親情,思念親人成了我們家的終身憾事。
幾年后,魏秀治廈門的好朋友通過廈門金門聯誼會了解和媽工友阿姨(自稱其是那家人的親戚)的講述得知,阿海改名李錫典,他的養父叫李增炳,在金門某村開一家糧油雜貨店,是當地比較有名氣的一戶人家,在抱養阿海后,又抱養一男孩,為阿海的弟弟。據說阿海成人后在臺北一家公司工作(不確知是中視或華視影視制作組)。
魏秀治父母在臨終前一再交代要想盡一切辦法找胞弟。目前,兩岸關系改善,魏秀治尋找胞弟的心情更迫切,只有這樣去做才能解脫我精神上的枷鎖,了卻父母生前的心愿,讓雙老在九泉之下安息。
胞姐:魏秀治 聯系電話:0595-22598660(宅) 0595-22317778(手機)
備注:魏秀治生于農歷1940年12月12,退休,現住在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津霞街61號A幢303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