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競發刺桐港,百舸爭游絲綢路”。作為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有著輝煌的海洋文明。如今,仍流傳于民間的閩臺對渡文化,以及臺灣舊時商會組織——泉郡鹿港郊46家商號公置鐵鐘,并贈送給石獅蚶江行郊等,都記錄了泉臺之間延傳至今的海上通商往來歷史。兩岸直航在即,泉州市有關部門和航運業者都看好泉金“小三通”的前景,增擴建港口基礎設施,希望這艘“古船”能夠在兩岸直航的“黃金水道”上,再次破浪而行。
兩岸“小三通”先行一步
2002年,首次實現與澎湖海上客運直航;2006年,與澎湖海上客貨運直航常態化;泉金客運航線同年開通,為臺胞往來大陸開通一座新的橋梁;2007年,臺灣“通順”輪從臺灣島內出發,經彎靠金門后,直航圍頭港區,率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岸直航……
兩岸直航在即,泉州市副市長林伯前稱,泉州參與的兩岸“小三通”近年來穩步發展,依然有信心走在兩岸交流交往的前列。據介紹,截至今年10月,泉州市與金、馬、澎貨運直接往來累計運行2445航次、運送貨物372.45萬噸,是福建沿海與金馬澎之間貨運直航貨物吞吐量最大、來往最頻繁的口岸;泉金客運直航,截至10月共航行2668航次,運載旅客11.3萬余人次。林伯前表示,多年來的實踐,泉州不僅在兩岸直航監管、運營、市場準入、安全保障、突發事件處置等多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應對兩岸直接三通新局面打下牢靠的基礎。
據悉,泉州相關部門正在籌劃,針對擁有5000噸級滾裝碼頭的石井港,結合現有對臺客運碼頭和散雜貨碼頭進行改造,滿足查驗設施配套條件后,將推動與金門現有滾裝碼頭對接通航。金門正在規劃新滾裝碼頭建設,林伯前表示,在相關政策允許下,希望引導泉州民間資本參與金門碼頭改造建設,進一步加強兩地港航業界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小三通”的發展。
籌建臺灣零配件配運中心
泉州對臺小額貿易呈迅速發展態勢。以晉江市為例,當地臺資企業已達230余家、臺商2000多人,由兩岸“小三通”渠道進口的對臺小額貿易貨物,主要是臺資企業生產、維修急需的原輔材料、零配件和消耗品等。今年1至10月,晉江對臺小額貿易就達0.9萬噸、貨值1573萬美元,有效地保證了當地臺資企業生產和生活需要。
2002年,泉金航線開通的同時,泉州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在石井港落成,該市場還被商務部授予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重點發展物流和部分臨港產業,明確了石井港的功能定位。目前,該港正加快疏港公路和基礎配套建設,規劃建設的石井港區物流中心,有望成為大陸最大的臺灣零配件配運中心,并結合對臺客運和小額貿易通道的優勢,計劃利用郵政物流服務網絡,逐步開展兩岸包裹快遞業務。
泉澎貨運本月底有望首航
“泉州港被列入了兩岸海運直航港口,這給泉州港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也做好了一切通航準備工作。”林伯前表示,當地相關部門從航點選擇、航線安排、運力投放、疏運保障,以及客貨源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泉州應對兩岸直航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據介紹,泉州市現有豐澤海運和南安成功船務兩家航運企業,共4條船舶持有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海峽兩岸航行許可證。其中“新運盛6號”輪、“成功71號”輪目前已報請交通部審核,并著手準備貨源,一旦時機成熟,即可直航臺灣本島。
據悉,泉州后渚港到澎湖的貨運直航航線或將于月底開通,這是繼泉州到金、馬后的第三條直航臺灣的海上航線。首航的泉州市豐澤船務有限公司“新運盛6號”輪,有望成為首個進入澎湖的大陸貨運船舶,公司目前已投入50余萬元,進行首航前的業務商洽、停航檢修、證件辦理等工作。 本報記者 朱力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