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農產品市場的建筑頂端,大多設計成兩頭翹起的帆船狀。“這邊是大陸,那邊是臺灣。”在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世哲眼中,這是兩岸一家親的象征。隨著加快建設海西意見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通過,泉臺兩地的產業合作之路,正在獨有優勢的驅動下越走越“親”。
優勢:成熟產業鏈成兩岸合作搖籃
“我們和臺商做了七八年的生意,這些經驗和相互間的信任是別人無可取代的。”王世哲對此信心十足。為擴大閩臺農產品市場的輻射能力,我市正規劃建設廈漳泉城市聯盟高速公路南石支線,現有的石井漁業專用碼頭也有望擴建為5000噸級對臺漁業專用碼頭。隨著這些硬件設施的逐日完善,我市對臺農業合作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市政府經濟顧問組組長王文泰說。經過多年發展,我市已經形成紡織鞋服、建筑建材、石油化工等多個較成熟的產業鏈,為兩岸產業對接打下良好基礎。市委、市政府歷來注重做好泉臺兩地產業對接規劃,積極主動與臺灣產業對接,現已初顯成效。如我市重點培育發展的石油化工成為臺灣業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已有20多個帶動性強、經濟效益高的臺資項目落戶泉港,特別是在去年“6·18”期間,泉港區政府與臺灣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達成協議,將共同投資興建臺商化工投資專區,發展輕油裂解及其下游項目,年產80萬噸乙烯及延伸產品,這一項目的成功對接讓泉臺石化業發展搭上快車道。
前景:向全國重要臺資聚集區邁進
加快建設海西意見通過后,加強泉臺產業用紡織合作這一想法在福建紡織行業協會會長王啟明腦中萌生。“在國外,紡織品在工業上的運用十分廣泛,臺灣跟進得較緊,而泉州紡織業在這方面目前還是空白。”他認為,加快海西經濟區的建設將擴大泉臺產業的對接面,為我市傳統產業轉型提供好的切入點。此外,泉臺紡織服裝產業在設計、面料、機械以及人才等方面的互補性和合作空間也將相應擴展。
王世哲認為,國務院對海西經濟區建設的支持將極大堅定臺商的投資信心,此前一度為臺灣局勢不穩或將導致巨資投入的農產品市場打水漂而擔憂的他,如今對泉臺農產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今后,不僅臺灣水果將更頻繁地運往大陸,福建乃至北方地區水果都有望通過泉州銷往臺灣。”
據了解,我市已針對泉州和臺灣各自的產業發展優勢,出臺《泉臺產業對接專項規劃》,制定石化產業、電子信息、機械設備、紡織服裝、建材、食品飲料及其他新興產業的對接措施。這一專項規劃成為近年來推動泉臺產業對接的重要指引,讓泉州逐步成為臺灣企業在大陸的又一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培訓中心,向全國重要的臺資聚集區邁進。已形成紡織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機械制造五大傳統產業,石油化工、電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車制造、生物醫藥、旅游服務“5+1”新興產業的泉州,正以海峽西岸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的身份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成為廣大臺商關注的焦點。隨著國家大力支持海西經濟區建設,泉臺兩地產業合作之手將越握越緊,作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泉州也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本報記者朱娟娟陳智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