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之家網訊:首屆閩臺茶鄉交流會在福建省臺辦、福建省農業廳、華夏文化促進會和泉州市臺辦的指導下,由安溪縣人民政府主辦,安溪縣茶業管理委員會、安溪鐵觀音研究院、海峽衛視、中國茶葉新聞網協辦,泉州盛世三和茶業有限公司具體承辦,在安溪縣城成功落幕。這次大會以“深化閩臺鄉鎮對接,再創茶鄉產業輝煌”為主題,旨在促進兩岸產茶鄉鎮的對接,從“原產地”的層面加強兩岸茶產業的交流和合作,力促兩岸合作更加深入和良性發展,最終讓兩岸涉茶民眾受益。大會于18日晚成功舉行開幕式暨“閩臺緣·三和風”文藝晚會,19日舉行首屆閩臺茶鄉交流論壇并發表了閩臺茶鄉共同宣言。
來自閩臺兩地的各地茶鄉和茶企代表1200多人參加此次大會。其中,臺灣南投、宜蘭、彰化、花蓮、臺北、新竹、高雄等主要產茶鄉鎮的鄉鎮長、農會理事長、茶商等臺灣代表30多人參加大會。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家坤,臺灣新黨秘書長吳成典,中央、省、市、縣臺辦領導蒞臨大會。
安溪是全國茶葉第一大縣、鐵觀音的發源地,安溪茶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創造了縣級茶園面積、茶產量、涉茶人口、茶農人均收入、茶產業配套程度等多項的全國“第一”。安溪和臺灣關系密切,茶葉是安溪和臺灣血脈相連的歷史見證。早在300多年前,安溪人就把烏龍茶的品種、種植和制作技藝帶到臺灣。九十年代以來,兩地茶葉交流合作日趨密切,已先后有40多家臺資茶企落戶安溪。
在臺灣2000多萬人口中,60%以上的臺灣同胞有飲茶的習慣,并且以烏龍茶為主,有13個縣58個鄉鎮產茶。
閩臺茶葉同根同源,兩地茶葉鄉鎮非常相似,有著互補性很強的茶業合作空間。臺灣擁有先進的茶葉精深加工、茶葉機械設備制造技術和貿易營銷理念等方面的優勢,安溪擁有馳名世界的鐵觀音品牌、珍貴的茶樹品種資源、悠久深厚的茶文化及幾十萬技能型茶農,深化安臺茶鄉建設交流合作讓兩岸茶鄉建設相互借鑒,有利于深化兩岸基層的交流,擴大特色鄉鎮影響;有利于提升茶葉原產地品位,提升區域整體形象,促進兩岸合作更趨深入和良性發展,最終讓兩岸民眾受益。
臺灣新黨秘書長吳成典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人歷來有以茶會友的習俗,閩臺兩地血濃于水,茶作為閩臺兩地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最合適不過,通過舉辦閩臺茶鄉交流會這一平臺為兩岸茶鄉人民、愛茶人士,品茶論道,談合作議發展,為閩臺茶業實現優勢互補攜手共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交流會上,安溪縣委調研員、縣茶葉管委會主任陳水潮介紹了安溪茶葉的歷史和近年來的發展情況。
海峽茶葉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光普先生介紹了兩岸茶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陳先生回顧和介紹了兩岸茶產業合作的歷史淵源與現狀,認為兩岸茶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合作前景。
龍巖市常務副會長、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臺商李志鴻先生介紹了國家級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經驗。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擁有臺資企業43家,茶園面積5萬畝,是大陸地區最大的臺茶生產地和臺灣茶農投資最密集的區域。
“中國茶葉第一鎮” 安溪縣感德鎮鎮長陳志明在會上介紹了感德鎮發展茶產業的獨特經驗。僅5萬多人口的感德鎮,現有鐵觀音茶園5.8萬畝,年產茶葉4500噸,年產值10多億元人民幣。
與會代表最后討論通過并發表了《閩臺茶鄉共同宣言》:綠色、低碳、環保、休閑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有機、低碳、健康成為今后茶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弘揚中華國飲之精粹,保護海峽兩岸茶葉品牌,閩臺茶人使命在肩、任重道遠。
《宣言》稱,兩岸產茶鄉鎮將在增強茶葉衛生質量意識;保護植被,建設生態茶園,營造良好的茶葉生長環境;宣傳推廣茶葉有機、低碳種植模式,科學施肥用藥,少用化肥、高氮素量肥,多用有機肥、生物肥料、農家肥料、生物農藥;科學種植、生產,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嚴把茶葉質量關,確保茶葉的健康飲用;加強閩臺兩岸茶葉科技成果、茶文化等的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締結閩臺茶鄉聯盟,共同把茶葉做強、做大、做好、做優六大方面共同努力。(安溪縣 翁培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