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北隅有個大岞村,而隔海遙對的臺灣基隆也有個大岞村,它倆猶如并蒂蓮,勝似連理枝。近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的第五屆海峽論壇閩臺同名村心連心活動中,我結識了來自臺灣基隆大岞村村長張細山先生和崇武大岞村村長張玉鵬先生。幾天的接觸,讓我對兩岸的大岞村有了初步了解,親身參加的懇親活動,使我更進一步感受兩岸大岞村脈出一地,親如一家。
崇武大岞村地處崇武半島最東沿海突出部,與臺灣梧棲港近在咫尺,機帆船10多小時便可到達。有歌謠唱道:“雞籠(即基?。﹥号獫O歌,大岞山頭擊楫和;等是浮家滄浪水,共沾雨露同風波。”據傳,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大岞漁民張虎、蔣大竹曾是軍中有名的舵手。此后,每年春夏兩季,有大批漁民經常到臺灣、澎湖一帶捕魚。有詩曰:“任是狂風吹舴艋,臺灣金馬作魚池。”最盛時期,鉤艚大漁船多達18艘,占全村漁船70%;全村3000多人,就有漁民500多人,占全村勞力近半。他們頂風踩浪如履平川,技術高超產量驚人,當時臺灣人把能雇用大岞漁民當舵手看成是最有彩頭的事。有歌曾贊道:“欲與臺灣通,大岞好舵公。舵手一抱定,不怕石龍風。”
解放后,由于人為的藩籬,過去兩岸往來如親戚,一下子變鴻溝千尋。當時一些回不了大陸的與解放初出海捕漁被抓走當兵的大岞漁民共近百人,他們聚居在基隆窟子底,以大岞村命名,與臺灣同胞一起開拓創業,繁衍生息。起初,他們仍以捕漁為主,后來就拓展其他行業,現大都不再從事漁業。目前,這些勇敢的大岞人已繁衍到第四代,將近百戶,上千人口,其中有部分人遷到新北、高雄、臺中,如臺灣國立師范大學校長張國恩就是從基隆大岞村出去的。
為了不忘祖地,報本思源,當時他們集資收購一座舊厝,后改建成兩層,其中一層供討漁回來的鄉親敘情誼、作休閑,二層供奉大岞天后宮黑臉媽祖。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舉行拜媽祖,二十四日同鄉聚餐。百番周折,自1988年起連續三年,他們開始組織鄉親來祖地大岞娘媽宮進香。此后,每過幾年再舉行一次,鄉情永未斷。
1971年,第一艘前來大陸靠岸的臺灣漁輪就在大岞村所在的崇武港靠岸。80年代初,臺灣漁業生產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基隆大岞村漁民張細山冒著被臺灣當局處罰的風險,與惠安有關方面商洽開展惠臺海上漁業合作事項。“皇天不負有心人。”1988年,張細山的漁船臺輪“鴻臨33號”靠崇 武港,接走全省第一批近洋漁勞務30名大岞人。此后推及全縣,拉開兩岸來往的帷幕,為臺灣漁業生產發展和開辟惠臺經貿交往的新領域作出了很大貢獻。至今,崇武鎮接待臺灣漁輪2萬多艘次,10萬多人次。 全縣向臺輪提供漁工勞務已超2萬多人次。目前,大岞村尚在海上作業的漁工勞務仍有幾十人。
60多年來,雖然藩籬隔斷,屏障阻塞,但是骨肉之情猶存。1983年始,在基隆的大岞人沖破人為的隔絕,首批9人駕船渡海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大岞探親。迄今回祖地大岞村探親的已達2000多人次。如今,崇武的大岞村現有人口13352人,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岞村從單一的漁業村建設成一個集海洋產業、 旅游產業、石雕產業為主的新漁村,先后獲得“泉州市十佳魅力鄉村”、“福建最美的鄉村”等榮譽稱號。這些鄉親他們目睹祖家的巨大變化,感慨萬千。特別是張細山老先生,每年都會回家鄉探親,并住上一個月。這次參加海峽論壇時,看到擴建漁港、新建的商住街、農貿市場、衛生院以及已具規模的漁民新村,張細山老先生代表臺灣基層村做大會發言激動地說:“家鄉讓我們越看越上勁頭,鄉親使我們越走越感親切。”
老先生不止一次地說,“我今年已經快要80歲,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泉州人!我是惠安人!我是大岞人!我們都是一家人!”
是啊,天空不留鳥兒飛過的痕跡,而鳥兒怎么能忘記天空呢!兩岸血脈永遠也無法分開的。(泉州市臺聯 蔣碧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