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日報黃樹金報道,近來,福建漳州文管辦在調查重點涉臺文物時,發現位于角美鎮的“林維源家族”(又名“林本源家族”)清代墓葬,系臺灣在大陸罕見的家族墓群。為確保文物主體及其環境風貌的完整,龍海已經責令關停了周邊的采礦作業,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將申報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座古墓葬一字排開
角美鎮楊厝村丁厝山南麓的山坡上,四座古墓葬坐北向南一字排開,格調一致,規模宏大。漳州文管辦文物工作者鐘武藝介紹說,這里距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氏義莊約為500米。墓地包括林維源墓、林維源曾祖父林應寅墓、林維源側室黃氏墓、林維源胞兄林維讓之妻楊氏墓。總占地面積達2633平方米,折合占地3.95畝。四處古墓葬,是臺灣板橋林本源家族在大陸的家族墓群。 鐘武藝重點介紹了林維源墓。此墓在四處古墓葬中規模最大,占地約有640平方米。墓葬建造考究,保留清代的石翁仲、石像生、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和司土亭。
林維源先祖義建“林氏義莊”
據林維源后裔龍海林氏義莊負責人老林介紹,早在林維源的前三代人,就先后渡臺發展,他們發揚閩南敢拼會贏的精神,在臺創立宏大的基業,而且成為有名的慈善家和愛國才。 經文物專家考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年已44歲的林維源曾祖父林應寅,只身從老家角美鎮埔尾村渡臺,以設賬收徒教學為主。1782年,林應寅次子林平侯也來到臺灣,經營了大米、鹽務、樟腦等大宗生意,后來開墾土地,設立錢莊,貿易通往南洋,終成臺灣首富。林平侯一生樂善好施,多次捐輸清廷有功而被重用,歷任潯州通判,桂林同知,南寧、柳州知府。 1819年,林平侯辭官回漳州。他目睹角美鄉親的落后面貌,就在角美楊厝創建永澤堂林氏義莊,買下大片的良田作為養贍基金。“念鄉親貧苦,仿范仲淹莊之法”,用于賑助貧苦族人,成為清代中后期閩臺兩省著名慈善機構,也是漳州最早的慈善機構。
嚴拒利誘終身不入日籍
林維源系林平侯孫子,字時甫,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后來,年富力強的他也渡臺,成為家族的繼承人之一。他繼續把林家發揚光大,成為臺灣赫赫有名的民族企業——“林本源家族”(大陸稱“林維源家族”)。 林維源曾與廈門人李春生一道,捐資合建“千秋”和“建昌”兩條街(今臺北市貴德街),吸引海內外商人云集貿易,為臺北的繁榮和發展打下基礎。林維源仿蘇州的“留園”,在臺北板橋建立林家花園,先完成五落林家大厝。此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設,板橋林家花園占地5萬多平方米。建造工藝精湛,規模宏大,成為臺灣經典園林,后被臺灣列為二級古跡保護。因建設臺灣功績顯著,林維源官至二品,被授予督辦全臺撫墾大臣、侍郎銜太仆寺卿等職。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后割讓臺灣,林維源參與成立“臺灣民主國”被舉為議長,抵抗失敗后舉家內遷廈門,長居鼓浪嶼。終身不入日籍,曾多次嚴拒日本利誘,體現了錚錚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 后來,林維源的兒子林爾嘉在鼓浪嶼創建了菽莊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