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縣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明清時期,南靖縣有50多個姓氏、數千人遷徙臺灣。現在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南靖籍的有100多萬人,約占百分之五。 靖臺兩地同宗共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1988年以來,已有上萬人次臺胞回祖地尋根謁祖、投資考察、文化、宗教交流、旅游觀光,他們共捐資人民幣一千余萬元,支持祖地發展經濟和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 南靖縣歷史悠久,隋代稱蘭水縣,元代建南勝縣,建置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2年),轄今南靖、平和兩縣及漳浦縣部分地域。縣城原來設在平和縣南勝鎮和小溪鎮。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縣治遷至今靖城鎮,因地處福建南陲,且屢寇不靖,故把南勝縣改名為南靖縣,意為“南方之靜”,以兆吉祥。1938年7月,鑒于靖城緊連漳州平原,易受日本侵略軍飛機騷擾,縣政府西遷山城。 南靖縣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明清時期,南靖至少有53個姓氏大批人口遷居臺灣,在臺灣的聚居點有300多處。現在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有100余萬人是南靖移民的后裔,約占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說,每20個臺灣人中就有一個是南靖籍的。
一、遷徙臺灣 開基立業
南靖人移居臺灣始于明代,據譜牒資料記載,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龍山吳氏第六世萬濟、奎洋霞峰林氏第二世崇正、崇旺、崇富三兄弟,就移居臺灣。至今已有500余年。嘉靖年間移居臺灣的有奎洋莊氏九世道明、道魁、道蘊等人。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和溪徐氏八世宗魯、宗顯兄弟等一批人也移居臺灣。此后,移居臺灣的逐年增多。據53姓譜牒記載,明代南靖人移居臺灣的有148人。清代向臺灣移民的更多,據譜牒資料統計,康熙、雍正年間移居1334人,乾隆、嘉慶年間1495人,道光至光緒年間816人,合計3645人。民國時期移居400多人。 南靖移民在臺灣的分布極為廣泛。據調查資料統計,在臺灣的聚居點有300多處。其中,臺北34處,臺中16處,宜蘭、彰化、嘉義各14處,桃園12處,南投11處,云林9處,高雄8處,新竹、花蓮、臺南、屏東各4處。不少臺灣村社,是由南靖移民開發發展起來的,一些南靖移民開發的臺灣鄉村,還用南靖祖地命名,如“南靖寮”、“南靖里”、“南靖”以及“靖和”、“南和”等。如,明末清初年間,長教簡氏家族中,曾經有大批子孫遷往臺灣開基。他們中有的是隨鄭成功的部將東征驅荷而定居在那里,有的是逃荒避亂去的,還有的是去臺灣教書謀生的。據統計,各個時期遷往臺灣的共有400多人,其中,全家遷臺的有47戶,夫妻雙雙去臺灣的有25戶,父子、母子相隨遷臺的有29戶,兄弟一起赴臺的有65戶,還有單身渡臺的110人。他們到臺灣后,分別在臺北、基隆、宜蘭、新竹、臺中、草屯、南投、嘉義、鳳山、屏東等地開基立業。現在整個大家族有17萬余人,有的還是成百上千戶宗族聚集在一鄉一村,如草屯有1300多戶,南投有1000戶,桃園大溪有6000多戶。
二、 臺人遷靖 創辦企業
臺灣人移居南靖始于1920年,當年,臺灣富翁李忠儀在南靖靖城投資創辦展南農場,從臺灣雇來8位農民做長工,短工就地雇請。展南農場在大房、草前、天口、徑里等村購置數千畝土地,種植水稻、龍眼、荔枝、芒果等糧果作物,養有耕牛400頭。1940年被民國政府接管,改名浮徑農場,仍以臺灣人為長工。1946年,農場退還業主,又恢復為展南公司,當年共有水旱田5712畝。1949年8月,展南公司解散,所雇長工就地落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回歸祖國后,有少數臺灣人為逃壯丁而來南靖,或從軍后解甲落籍南靖。 1990年底,南靖縣實有臺灣省籍人口92戶、227人,其中第一代臺灣省籍遷南靖開基祖尚存32人。到2008年底,全縣有臺籍同胞140戶,395人,其中第一代的8人。 靖臺兩地“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文同源,祖同宗”,兩地文化習俗一脈相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靖臺兩地人民同祖同宗。南靖籍臺胞絕大多數還保持其郡望、堂號、祖訓,以示想念祖地,不忘本源。如臺南縣有一座與書洋塔下“德遠堂”同名同宗,建筑風格又一模一樣的張氏祖祠。它是1870年德遠堂第二次維修,旅臺張氏子孫派人專程回鄉捐款,特地丈量了德遠堂的建筑規格,臨摹了壁畫和牌樓、匾額、石柱上的題詞,回臺南后興建的。海峽兩岸的“三山蕭氏”(書山派、斗山派、涌山派)興建了許多表記血緣的宗廟、祠堂,供奉著同一祖宗。南靖縣書洋鎮有奉祀書山派、斗山派共同始祖蕭積玉的“芳園祠”,臺灣彰化縣社頭鄉社頭村的草卑基,也有一座供奉蕭積玉的“芳園祠”;書洋山下村有奉祀書山派肇基始祖蕭奮的“書山祠”,祠堂里懸掛著“書山荒作”的大匾,彰化縣田中鎮頂潭里也有一座“書山祠”,坐向、建筑樣式與書洋“書山祠”一樣,祠堂里懸掛著“遠紹書山”大匾。書洋鎮田中村有一座“深丘祠”,彰化縣舊社村也有一座“深丘祠”,供奉書山派六世祖蕭仕鼎。斗山派蕭姓在書洋來溪村建有一座“斗山祠”,彰化縣社頭鄉埤頭村也有一座“斗山祠”,兩座祠堂共奉斗山派蕭姓肇基始祖蕭細滿。涌山派蕭姓在金山鎮霞涌村建一座“四美堂”,祭祀肇基始祖蕭孟容,南投縣南投鎮仁美里、嘉義市北社區、南投市,也有涌山派蕭姓興建的“南興祠”、“孟容公祠”和“邦炳公祠”,供奉的也是蕭孟容及其派下的列祖列宗。一些南靖移民開發的南靖鄉村,至今還用南靖祖地命名。在臺灣各地鄉社,山野到處可見根在南靖標記的墳墓,到處都有出于南靖的姓氏祠堂廟宇。二是靖臺兩地人民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仿。旅臺同胞絕大部分都是講閩南話,與南靖方言腔調基本相同,祭祖、年節習俗也相同,甚至連菜譜都是一樣的。三是兩地宗教信仰相同。南靖籍臺胞所信奉的神明,大都是從他們的祖籍地之寺廟帶來香火或神像,到臺灣以后,興建殿宇供奉起來的。如南投縣草屯鎮月眉厝龍德廟所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就是林氏先民于清初遷移臺灣時,從家鄉南靖縣和溪鎮“慈濟行宮”帶去的。
三、南靖人在臺灣的業績
(一) 開發農業。 南靖遷居臺灣的大部分是農民,他們開辦數百個臺灣農業鄉社,對臺灣農業發展做出貢獻。其中,郭錫餾、吳純默等人尤為突出。 郭錫餾(1706——1765)龍山廟兜人,乾隆初年出資開鑿臺北大坪林圳,改善臺北盆地大片的農田灌溉條件。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變賣田產和在友人支持下,開鑿臺北金石川圳,歷時21年才竣工,灌溉面積達到15000余畝,是臺北盆地最早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后人為紀念他,把該水圳命名為餾公圳。 吳純默(1725——1800)山城象溪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攜眷遷居臺灣桃園,開墾大片良田,成為桃園平原最大的農業主。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的后代把大片土地獻給當地政府,事跡被載入臺灣史冊。
(二) 文化交流。 南靖移居臺灣的少數人屬于教書先生、畫師、學生,據譜牒資料統計,明清時期移民中有進士1人,舉人5人,武魁1人,太學生、貢生、庠生26人。他們及后裔為交流文化作出不少貢獻。 祖籍南靖的臺灣現代著名愛國文學家張我軍(1902——1955),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開拓奠基人,他生前活躍于海峽兩岸文壇,發表數百萬字的作品,對臺灣文學有杰出的貢獻。 歷史學家黃典權,1948年去臺灣任教,歷任福建與臺灣中學教員、主任多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組長,昆山工業專科學校秘書,歷史博物館研究委員,淡江大學理學院特約講師,臺南市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黃氏出生在書香門第,生父念過師范學校,當過小學教員、校長。黃典權有一子三女均在臺灣,妻子中央大學畢業。其胞兄黃典誠教授是廈門大學著名語言學家,在臺灣與大陸兩地,黃典權的親屬有34人大專院校畢業,三個教授,一個高級工程師,五個工程師和講師。
(三) 抗日保臺。南靖移民及其后裔,在保衛臺灣的斗爭中有杰出的表現。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后,南靖移民及其后裔奮起抗日保衛臺灣,涌現出許多抗日民族英雄,最著名的有以下兩位: 簡大獅,祖籍梅林坎下,生于臺灣淡水縣。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將臺灣島割讓給日本。簡大獅義憤填膺,變賣家產,募集義軍1000多人在臺北起義,成為當時抗日保衛臺灣主力,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最后被清政府殺害。當時上海《申報》指出,“全臺無寸土為中國所有,上天公道,列祖列宗英靈,獨留一臺灣義民簡大獅為中國爭氣,為全臺爭氣,此中國最有志氣之人”。 詹永和(1845——1895),祖輩從南靖遷臺,生于臺灣淡水縣。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略軍占領臺灣后,他集聚義軍80多人揭竿起義,在與日本侵略軍戰斗中壯烈犧牲。
四、南靖籍臺灣中上層人士
呂秀蓮
祖籍地南靖縣書洋鎮田中村,1944年6月7日出生于臺灣桃園縣,無婚姻史。1967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74年美國伊諾大學比較法學碩士,同年回臺灣任“行政院”研究員、科長、咨議等職,并加入國民黨。197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96年5月20日,被李登輝聘任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97年3月辭去“國策顧問”,就任桃園縣“縣長”。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3月擔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 呂秀蓮上有長兄和大姐,排行第三,其姐秀荷于2003年去世。長兄呂傳勝,1937年出生,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系臺灣律師公會常務理事,民法著名律師,“臺灣省選舉委員會委員”,1989年至2003年,先后5次率宗親組團到南靖祭祖。 呂傳勝1989年首次到南靖祭祖之后,帶回錄像帶給呂秀蓮看。1990年8月29日,呂秀蓮以“民主人同盟理事長”身份到南靖訪親祭祖。在呂厝芳園祠祖祠,她有磕頭上香,但未跪拜;在龍潭樓,她用吊桶打上一桶水,說:“我一定要喝上一口家鄉水,這叫飲水思源”,呂秀蓮當天離開漳州。 1999年,南靖書洋呂厝呂氏編纂新族譜,呂秀蓮胞兄呂傳勝提供全部費用,并任主編。呂秀蓮為族譜題詞“呂祖萬古流芳,我族日月增光”。 呂傳勝任桃園呂氏廷玉派祭祀公業管理人、法人代表。1988年在桃園建成當年臺灣最大規模的呂祖圣殿、呂氏河東祠及呂祖陵寢。 1988年以來,臺灣桃園呂氏廷玉派下宗親,為南靖祖地呂厝修祖墓、祖祠、族譜,以及祖居龍潭樓等,總計出資人民幣70多萬元。
蕭萬長
祖籍南靖縣金山鎮霞涌村,1939年1月出生于臺灣嘉義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碩士。 蕭萬長歷任“經建會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組工會主任”、“大陸委員會主委”、“立法委員”、“行政院長”、國民黨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常務委員,2008年5月,出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 1993年臺灣蕭氏涌山派重修族譜,蕭萬長兄弟均有捐款,蕭萬長還為此譜題寫了譜名“涌山蕭氏族譜”。1997年,蕭萬長為祖祠“四美堂”題詞“祖德福蔭”。2006年,涌山蕭氏重修族譜,蕭萬長為該譜題詞:“源遠流長,福蔭子孫”。
簡明景
1935年出生,1989年當選“臺灣省議會議長”,國民黨中常委。
簡欣哲
1914年出生,曾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務顧問。
簡又新
1946年出生,曾任臺灣駐英國代表,國民黨中央委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交通部部長”等職務。
簡盛義
曾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臺灣省議會議員”。
徐振興
1936年出生,曾任臺灣“國民大會代表”、桃園縣工業會理事長
呂進芳
曾任“臺灣省議會議員”、桃園縣總工會理事長
張朝霖
博士,曾任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民國傳統文教協會理事長”、美國奧克拉荷馬市榮譽市長。
胡江河、胡春達昆仲
臺灣達新集團董事長、副董事長,據1990年《臺灣機構與人事便覽》記載,達新集團在臺灣一百家大集團企業中排第47位。
張國安
臺灣豐群投資集團董事長,臺灣百家大企業,95年第25位,96年30位。
李孟州
曾任《臺灣工商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
以上人員中,呂秀蓮、呂傳勝、簡欣哲、簡盛義、張朝霖、胡江河、胡春達、李孟州、呂進芳曾回祖籍地南靖尋根謁祖。蕭萬長曾在廈門同祖地宗親會面。
五、 血脈相承 往來密切
自從明末南靖向臺灣大批移民以后,南靖與臺灣兩地宗親聯誼往來從未間斷。祖宗在南靖的臺灣各姓氏家族,歷代均回南靖尋根謁祖,南靖祖地宗親也到臺灣探訪親族,兩地家族聯修祖祠、祖墓、族譜和祭祖活動,彼此之間存在著比較穩定的多種形式的經濟文化聯系。這在兩地族譜文獻中有大量記載。 書洋曲江世英堂張氏族譜記載,臺中縣宗親逢年過節就寄銀兩回鄉,祭祀祖宗。1947年,臺中市的張春亭、張昭德、張蓋丹等宗親來信,說要籌資回鄉,重修世英堂祖祠,后因時局變化,未能如愿。 梅林光裕堂魏姓族譜記載,明末清初,魏姓族人有315人遷徙臺灣。主要分布在臺北、桃園、臺中、彰化、南投、嘉義、云林等地。有的甚至記到街道門牌,如“員林郡員林街睦宜莊鋪”、“稅興街目義莊埔頭”等。彰化縣員林鎮的魏德修、魏德進經常寫信回祖地。梅林的魏旺基于1936年去員林探望胞弟魏和基和侄兒。返回時,魏德修和他一起回到祖地,在梅林泰和樓辦酒席36桌,宴請族親,報答祖恩。 梅林種德堂王氏族譜記載,有承公派下九世三房仕政的后裔,遷居臺灣后,家業興旺發達。清道光年間,南靖宗親宣信去臺灣探訪宗親時,他還派族親捐了大筆龍銀,請宣信帶回祖地,用以購置水田,出租收谷,以備每年清明祭祖和修葺祖祠、祖墳的開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居住在臺灣府牛埔仔座光裕堂三房派的嗣孫,捐了184個大銀,讓去臺灣探親的觀煉帶回祖地,用這些銀元重修祖祠種德堂。族譜中還記載著臺灣捐銀宗親朝輝、阿賜、基山等18人的芳名。 種德堂王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孫王幸德、王文德兄弟,至今還保存一本紙質發黃的旅臺日記。這本日記是幸德、文德兄弟的父親王新苤,在1927年11月去臺灣拜訪宗親的日程要事記錄,是十分難得的珍貴資料。它為后人了解兩地宗親交往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49年以后,由于歷史原因,兩地宗親往來中斷。1979年以后,南靖與臺灣的經濟文化關系逐漸恢復,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探親以后,南靖籍臺胞掀起尋根謁祖熱潮。到2008年底,全縣共接待尋根謁祖、投資考察、文化、宗教交流、旅游觀光的臺胞一萬余人次,先后有簡(書洋、梅林)、呂、蕭(書山派、斗山派、涌山派)、魏、王、邱、張(書洋塔下、曲江、南歐、石橋、船場集星、南坑南塘)、劉(書洋下坂、南坑村雅)、黃(書洋上坂、和溪樂土)、徐、童、林(和溪林中、林坂、船場梧宅)、賴(書洋文峰、船場梧宅、南坑葛竹)、曾、邱、吳、沈、陳、董、李(書洋下坂、楓林、船場鼎寮)、石、郭、游、尤、莊、鄧、諶等30多個姓氏的臺胞在南靖找到了“根”。回到祖地的臺灣宗親積極捐款支持家鄉發展經濟和教育文化事業,據統計,他們共捐資人民幣1000余萬元,用于修祖祠、祖墓、族譜,辦教育,鋪橋筑路等公益事業。
1、修祖祠、祖墓、族譜。
族譜是記載以男性血緣為脈絡的宗族世系之書,是子孫后代慎終追遠,尋根溯源,敬祖睦族的具體依據。祖祠、祖墓,是連接一脈相承的兩岸宗親的橋梁和紐帶。祖籍南靖的臺灣各姓氏家族,大多數重視留在祖地的祖祠祖墓,常常捐資修繕祖祠祖墓等。據姓氏譜牒與碑記統計,自清代至民國38年(1949年),臺灣姓氏家族為修繕南靖祖祠祖墓等祖業捐資2萬多銀元。南靖祖地宗親往往為臺灣捐資修繕祖業者立碑以傳示后人。 1991年12月,臺灣桃園黃福泉、黃朝日、黃明仁、黃崇勛四人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祖地南靖縣和溪鎮樂土村。第二年,他們組團一行23人回祖地懇親謁祖,捐贈人民幣8萬元用于修建祖祠。1993年,臺灣黃氏宗親又為重修祖祠龍湖祠捐資人民幣數萬元,并組團參加祖祠竣工慶典儀式。1994年。黃先生第五次組團回龍湖祠祭祖,決定兩岸宗親聯手重修族譜,經過幾年的努力,1999年12月,龍湖祠黃氏族譜在臺灣出版。 南靖縣書洋鎮上雙峰村邱氏第八世孫國旺、國時、國平三兄弟,于明代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渡海到臺灣淡水定居。后來,他們的子孫又衍傳桃園、新竹。 海峽兩岸邱氏宗親聯系密切。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邱氏在臺灣第十五代孫邱漢章,從臺灣回到上雙峰村謁祖,并捐資修了祖廟。 1991年4月29日,桃園縣邱氏宗親會秘書邱春草帶領謁祖團一行28人,回祖地拜祖。目睹祖祠年久失修,祭祖團返臺后,春草、文棋倡議重修祖祠雙溪祠。經宗親研究,成立重建委員會,籌集人民幣40多萬元,協同祖地宗親,于1993年6月21日動工重修雙溪祠。基建期間,春草、文棋、舜伍等人往返兩地六次,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同年10月27日,新的祖祠落成,舉行隆重的慶典儀式。 重建的祠堂以條石、磚、木、琉璃瓦構成,共放18個門6個窗,正廳雕龍刻鳳,富麗堂皇。
2、開展經濟貿易。
清乾隆年間,隨著經濟發展,靖臺兩地宗親開始有經濟貿易往來,南靖輸入臺灣的主要貨物有草席、鐵鍋、土紙等,臺灣輸入南靖的主要貨物有蔗糖、水果(菠蘿)等。民國時期,兩地經濟貿易關系進一步密切。 1949—1978年,由于歷史原因,兩地經濟貿易往來中斷。1979年后,兩地又開始間接經濟貿易往來。1988年3月,日本高野善隆先生與龍山鎮政府合資創辦高龍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后來由臺灣胞妹劉美香女士獨資接管經營,總投資80.5萬美元,建立麻筍生產基地,生產筍制品,產品全部出口日本。1989年1月,臺胞鄭宏璋先生獨資在山城鎮創辦超群輕工業有限公司,總投資36萬美元,生產化纖布。同年3月,臺胞吳泰木先生獨資在山城鎮創辦飛龍洋傘有限公司,總投資70萬美元,生產雨具服裝。1992年,臺灣10多名蘭花界人士專程到“中國蘭花之鄉”南靖縣考察蘭花市場,同蘭花界同行交流信息,切磋種養技術。回去后,有幾位到南靖投資辦起蘭花園,種養國蘭和洋蘭。1995年10月,時任臺灣《工商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的李孟州先生第二次回祖地,他聽取了有關部門的情況介紹,參觀考察了幾個臺資企業,回去后撰寫了一篇題為《蕭萬長祖地 臺商占地稱王》的文章,發表在臺灣《工商時報》上,該文宣傳南靖是臺商投資的風水寶地,介紹南靖與臺灣的密切的人緣、血緣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許多臺胞紛紛前來南靖考察,投資創業。到2008年底,南靖縣共有臺資企業198家,總投資28619萬美元,涉及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電子化工、種植養殖五大行業。
3、進行文化交流。
南靖是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縣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臺灣一些文化團體多次來南靖考察交流。如1995年2月,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首次到南靖進行古跡及民俗文物調查研究。他們考察了和溪鎮麟野社龍德樓、聚斯堂、慈濟行宮和龍顯巖等。回臺灣后,組織撰寫《海峽兩岸古跡及其民俗文物調查計劃(第一輯)報告》和《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民俗信仰及其祠廟文物調查研究計劃報告》兩本書,詳細介紹福建和臺灣的名勝古跡73處(其中《麟野林氏聚斯堂》和《碧云巖棣華書院》兩篇介紹南靖),以及福建省南靖縣與臺灣省南投縣的民俗等內容。 《調研計劃報告》兩本書的主編林黃河先生,祖籍地是南靖縣和溪鎮麟野社,他擔任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秘書長,1995年以后,他連續多年都回祖籍地進行文化考察、懇親謁祖,就如何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宗親聯誼等問題同當地有關部門及林氏宗親進行探討,為靖臺兩地文化交流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歌仔戲是南靖和臺灣的主要戲種,是靖臺文化交流的結晶。1949年,南靖縣都馬歌仔戲班到臺灣演出,以后留居臺灣。近十幾年來,臺灣一些專家專程到南靖觀摩演出,交流技藝。
4、捐資支持教育和公益事業建設。
南靖籍臺灣同胞十分關注祖籍地的教育事業,他們慷慨解囊,在祖地修建學校,建立獎學獎教基金,為學生制作校服,為學校添置教學用具等。
祖籍南靖梅林長教的簡姓宗親,在臺灣有17萬余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們共有40多個組團,2000多人次回祖籍地懇親謁祖。歷次祭祖團回來,都獻款興辦公益事業,作為修建學校、宗祠,鋪橋筑路,敬老和慰問鄉親等費用。他們當中,有的一年中回祖地2次,有的幾年中往返兩岸10多次,有的夫妻雙雙而來,有的一家三代同行。1992年,臺灣簡氏宗親捐資人民幣128萬元,在祖地新建“長教中學”,學校占地34.5畝,建筑面積2751平方米,建成一座四層的教學樓和一座師生宿舍樓,以及操場、廁所等配套設施,并把教學大樓命名為“德潤大樓”(簡德潤是簡姓在長教的開基祖)。 2004年9月19至20日,臺灣簡氏宗親懇親祭祖團一行上百人,回到祖籍地梅林鎮長教社,舉行臺胞捐資興建長教中學新校落成10周年慶典活動。海峽兩岸簡氏宗親歡聚一堂,共敘親情。 在慶祝大會上,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柯云瀚致歡迎詞,臺灣簡氏宗親聯誼會理事長簡永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長教簡氏宗親會向58位建校時捐資新臺幣2萬元以上的單位和個人頒發獎牌。臺灣宗親捐資人民幣10萬元,用于這次慶典活動費用和興辦公益事業。并向長教中學學生贈送400套運動服,向長教中、小學生贈送580套學習用具。 1993年2月,臺灣臺中縣黃氏宗親回到祖籍地南靖縣書洋鎮上坂村尋根謁祖,捐資人民幣8萬元,修建8座小石拱橋和一條村道;還捐贈人民幣5000元給上坂小學添置教學用具。同年5月,臺胞黃沂源、黃沂榮昆仲捐資人民幣3萬元,在上坂小學設立獎學金,支持祖地發展教育事業。1995年,臺灣南投縣曾氏宗親組團回祖籍地南靖縣南坑鎮高港村懇親祭祖,捐贈新臺幣61.2萬元,支持興建高港小學校舍。1996年,臺灣彰化縣莊氏宗親回祖籍地南靖縣奎洋鎮祭祖,捐贈美元1200元,作為獎學金。1996年,臺灣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促進會秘書長林黃河先生陪同80多歲的母親回祖籍地南靖縣和溪鎮懇親,捐贈人民幣一萬多元給林坂小學,作為教育獎學金。2006年初,在廈門投資辦廠的林金生回到祖籍地祭祖,捐資人民幣15000元,支持林中小學添置語音視聽教室設備。同年4月,他在祖籍地建立“綠春”獎教助學基金,設立特困優生、優秀學生、優秀園丁三個獎項,每學年評選出28位優秀師生進行獎勵,獎金10000元。
5開展宗教、民間信仰交流。
臺灣不少民間神祗的根也在南靖。“神緣”往往是與血緣一道向臺灣傳播的。一些傳自南靖的神祗,香火與血緣一樣旺盛。從南靖遷往臺灣的姓氏與家族,在興建祖宗祠堂的同時,也建了不少供奉神祗的廟宇。這些廟宇成為兩地同根文化的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事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大批的臺灣信徒組團到南靖進香,朝拜。主要有以下一些寺廟:山城武廟、注生宮、登云寺、紫云寺、船場太子廟、新溪尾寺、梧宅保生大帝廟、南坑葛竹觀音佛祖廟、龍山雍山廟、和溪慈濟行宮等。不少臺灣廟宇還從太子廟祁去新雕刻的太子神像,開光后在臺灣安奉。(南靖縣臺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