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泉州鱘埔海邊現代漁村顯現(攝影/鄭嵐)
在福建閩南沿海一帶的漁村,不僅民風淳樸,民俗文化也源遠流長。至今沿海小村里的人們依然堅守著祖訓,傳承著古老的習俗。
鱘埔村位于晉江入???-泉州灣北側,古時稱前埔,皆因該地海灘上遍布紅鱘洞,古人取鱘和埔合稱而得名。追古尋源,這里曾是泉州先民——古閩越族的聚居地之一。如今的鱘埔村已隨當地的城市化建設“去村為市”,改為豐澤區東海街道鱘埔社區。走進鱘埔村,已是滿目的洋房別墅,街道兩旁店鋪林立,一切古樸遺風似乎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消失殆盡,當地政府已將該村列入自然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并進行旅游開發。
用蠔(海蠣)殼構建的屋子冬暖夏涼(攝影/鄭嵐)
鱘埔女以其艷麗的頭飾和奇特的發型,堅守著古老的習俗,傳承著祖制的文化。泉州東海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簪花圍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蘭花或其他小朵鮮花)用麻絲線綴成,繞成環,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上玉簪,銀梳等,相傳,村里的居民全是中世紀阿拉伯人的后裔,其風俗、裝扮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風俗而延續下來的,鱘埔村因漁家女的服飾、發型與眾不同而聞名。
在蠔殼厝前開蠔的老阿嬤(攝影/鄭嵐)
鱘埔女的頭飾,當地人稱“粗腳頭”,此發式中髻同屬清代漢族大衫制的發梳大盤髻,亦有樂簸箕髻,或稱蝴蝶髻的,梳發時無分股,以螺旋團結于腦后,髻心插上一支象牙筷固定。后繞髻環戴幾串四時鮮花綴成的花圈,并在髻心左右對稱地插上幾支大紅、桃紅色艷麗的簪花、絹花或鮮花,使整個頭上打扮得猶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壇。故有“四季花壇”之稱。有的婦女又在左右兩邊,各插上金或銀制成的雙腳發釵或梳子,中年婦女大多配上一對金質的釣鉤式的耳鉤。鱘埔女的服飾也相對引人注目。鱘埔女穿的上衣是赤褐色的側襟衣,當地人稱之為“薯榔衫”,因白棉布衣服經薯榔汁浸泡染色而得名。它不怕風和浪,不怕泥巴沾,最適合于成年累月與海水和泥灘打交道的鱘埔女了。下身穿黑色的寬筒布褲,在海灘上行走便于卷起褲管。她們的腰間都有一個紅腰包,相當于惠安女的黃斗笠,里面裝著女人常用的一些小物品。鱘埔女獨特的服飾,加上頭上綻滿了色彩艷麗的鮮花,還有耳墜上清一色的秤鉤,把個鱘埔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十分靚麗。
屋前聊天的鱘埔老阿嬤(攝影/鄭嵐)
如今走近鱘埔村,仍能看到傳統蠔殼屋前,是上了年紀的老阿嬤在開牡蠣(蠔),年輕人大概都外出捕魚或打工賺錢了。看到這些老阿嬤開牡蠣的勞作,就會想到與之結下不解之緣的鱘埔蠔。鱘埔村養殖出來的牡蠣(蠔)特別肥碩鮮美,是烹煮“蠔仔煎”的上好原料。在鱘埔的村頭,到處都有賣“蠔仔煎”的小店鋪,吃上一盤新鮮的“蠔仔煎”,絕對是正宗閩南風味的享受。除了吃美味的“蠔仔煎”,看鱘埔女挖蠔肉也是一種美妙的視覺享受。
在鱘埔村洋房別墅的間隙中還可以看見亟待保護、為數不多的用蠔殼砌墻的蠔殼厝(屋)。據說,蠔殼中有天然氣孔,融熱性能好,所以蠔殼厝冬暖夏涼。盡管村里的磚石結構的樓房越來越多,但許多鱘埔女仍喜歡住蠔殼厝里,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和賜予。(福建省臺聯 陽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