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3月,86歲的臺胞張庭輝先生,從臺灣寶島風塵仆仆專程來到南平,3月19日,他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閩北臺屬聯誼會,拜見高葆煊理事長時,一直站著不坐,第一句話是“謝謝!謝謝!謝謝!感謝政府和領導為他排憂解難,特事特辦”。這是怎么一回事,老臺胞如此感激?
夕陽余輝更璀璨。張庭輝先生情注桑梓,熱愛祖國,懷念故鄉,為家鄉教育事業作貢獻,1994年捐資40多萬元人民幣,在南平市延平區庫區夏道鎮羅坑村新建一座800平方米小學教學大樓,改善教學條件。新落成的“庭輝小學”為國家培養人才,先后考上大學有20人,中專畢業生30余人。由于他熱愛家鄉教育事業的善舉,1995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匾張庭輝樂育英才殊榮。
由于近年來村民外出打工多,造成當地生源少,師資力量不夠,五、六年級的學生要撒并到周邊小學。小學生到其他學校讀書,往返不安全,甚至發生同學打架的情況。2009年度上學期,學校教師減少2名,為了不影響教學質量,村委會只好聘請2名代課教師,每月每人工資700元,村里負擔代課教師工資非常困難。
去年9月,臺胞張庭輝先生來信反映學校的困難情況,請求幫助解決上述問題。關注民生,聆聽社情民意,延平區政協常委、閩北臺屬聯誼會理事長高葆煊先生一行深入羅坑村,對學校缺編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并多次向區委、區政府、區政協以及有關部門領導反映社情民意。好事多磨,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高年級設置不再撤并,并從下學期起,缺編增補2名教師,為臺胞辦實事,做好事,羅坑村出現“三笑”,臺胞張庭輝喜出望外,笑了,全校師生笑了,庫區村民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