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貴實在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家園建設研討會上演講
田貴實展示他以紋面為靈感設計的文化衫
東南網11月5日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近日,在臺灣熱映的影片《賽德克·巴萊》讓不少人認識了賽德克族和他們守護家園的英勇傳奇。而現實中,賽德克族又是怎樣的族群呢?在昨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家園建設研討會上,記者采訪了賽德克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田貴實,了解這一臺灣少數民族的美麗與哀愁。
1958年拍攝的田貴實(右一)與其祖母(中)的照片(田貴實提供)
被誤解的紋面
賽德克族,意為“真正的人”,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官方承認的臺灣少數民族,目前族人僅有6600多人。賽德克族文化中,“紋面”最具特色,也是其重要的傳統。除了賽德克族,臺灣的太魯閣族和泰雅族也有這一習俗,這三族人也被泛稱為泰雅人。
據田貴實介紹,紋面具有豐富獨特的內涵。除了美觀、避邪和貞潔外,它還是賽德克族人生前融入族群及死后得以回歸祖靈地的標記。紋面也是該族人成年的重要標記,完成后方可結婚。一般紋面分兩次進行,5歲時男女都紋額文,至男子學會打獵后才能紋頤紋,女子也要學會織布后才能紋頰紋。
然而自明清以來,賽德克等族的“紋面”傳統就不斷被丑化為“黥面”、“野蠻”、“烏鴉臉”。在1913年,日本殖民統治者甚至下令嚴禁紋面,并強行割除紋面。“我的祖母在老年病重的時候不愿去醫院,就怕有人對她的紋面指指點點。在丑化和禁令下,紋面傳統漸漸消失了。”田貴實無奈地說道。
為保護傳承紋面文化,自1993年以來,在水泥廠工作的田貴實就深入偏遠山區,訪遍了一千多個泰雅人居住的村莊和部落,先后找到300多位紋面老人,留下了珍貴的紋面史料。他的圖片及研究成果在美國、新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臺灣紋面人”歷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田貴實也被譽為泰雅人紋面文化的“保護神”。
如今,臺灣只剩下7位紋面老人在世,年紀最小的92歲,最大的已超過百歲。“過不了多久,紋面就會在這塊土地上消失。”田貴實難掩傷感卻很堅定地說,“我所做的就是希望下一代知道他們的祖先有這個傳統,它代表著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挑戰大自然的精神,希望這種精神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紋面的賽德克族老人(田貴實提供)
不該被遺忘的抗日史
除了對紋面文化的研究,田貴實也在進行臺灣少數民族歷史的梳理和補充。“因為臺灣少數民族以前沒有發明文字,只能以口述保留歷史,因此在臺灣歷史上,有關臺灣少數民族的歷史有很多空白。“特別是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少數民族的英勇斗爭被遺忘了,現在我正在搜集資料,彌補這段不該缺失的歷史。”田貴實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日本侵臺時期,曾多次爆發臺灣少數民族激烈的抗日斗爭,其中以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族人發動的霧社事件最為著名。這場大規模的武裝抗日行動,沉重打擊了日本統治者,但起義遭到了殘酷鎮壓,結局悲壯。“希望通過研究整理,讓人們知道不僅是大陸,臺灣少數民族為保衛家園,也發起過轟轟烈烈的抗日
運動。”
“如果我有仇恨的話,我不可能活在現在的天堂里。”這是一個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賽德克老媽媽對田貴實說的話,讓他備受震撼。“只有不帶仇恨的記住這段不該淡忘的血和淚的歷史,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的
生活與和平的可貴。”
紋面工具(田貴實提供)
呼吁兩岸共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
田貴實告訴記者,現在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已越來越受關注。去年12月,他應邀參加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大批觀眾前來參觀,讓他深受鼓舞。現在,田貴實最大心愿是在大陸各地辦展,把自己研究和保護紋面文化的成果與大陸同胞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泰雅文化蘊涵的豐富人文歷史。
為研究紋面文化,田貴實也經常到訪大陸,與大陸少數民族交流。他在交流中發現大陸的黎族和獨龍族也有紋身的傳統,并且兩岸的紋身在很多文化特質上有重疊,其他方面共同的習俗也很多。“已有學者研究證實臺灣少數民族祖先大部分是從浙江一帶遷徙來臺的。兩岸紋面習俗的類似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兩岸少數民族是同宗同源的。只是我們分隔得太久,希望兩岸少數民族之間有更多機會能夠增進了解。特別是在兩岸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上各有經驗,應該更多地合作交流,共同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
“臺灣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它就構不成完整的中華文化。”田貴實反復對記者這樣說道。
紋面老人錢阿花在編織美麗的衣裳(田貴實提供)
歡迎到賽德克部落來
雖然到過大陸多次,但田貴實還是第一次來福建。“第一次來是‘尋親’,第二次是‘提親’,第三次后是‘探親’,每次來內地都有不同的感動。這次來參加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沒想到福建居然這么近,這里也有臺灣少數民族的后代,感覺特別親切,希望以后帶我們的族人多來這里看看,讓他們了解真實的大陸。”
如今,到臺灣旅游的大陸游客越來越多,田貴實也真誠地邀請大陸同胞到賽德克部落來做客。“相比陸客耳熟能詳的日月潭、阿里山等景點,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旅游的知名度還偏低。但實際上,由于我們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所以,很多有趣的風俗民情在大陸是看不到的。相比參觀臺北101大樓,我們的豐年祭也有意思多了。希望大陸同胞有機會多來
游玩,體驗我們的熱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