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南靖縣和溪鎮林中村的鯉魚山麓,有一座仿白礁慈濟行宮,具有宋代建筑風格的建筑物,也稱 “慈濟行宮”。它坐東南向西北,倚崗拱巒,帶水抱村,左有大片獅山,右有白石獅山,后有七座群山環繞,謂之‘七星拱月’,前有碧云山峰,有如筆架立于案前。慈濟行宮內,供奉的保生大帝(吳夲、音滔),距今已七百多年,由林氏族人祀奉。
晨鐘繚繞,暮鼓回旋,山色朦隴,使雄偉壯觀的慈濟行宮增添了幾分的莊嚴、肅穆、神秘。殿頂層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中脊飛檐,邊脊精巧,十二條銜球翹須,栩栩如生的騰龍分立于屋脊之上。一層屋頂與二層屋頂之間,龍、鳳、麒麟……等浮雕,活靈活現。殿堂內中央上方懸有一匾,鐫赤金大字曰,“惠溥群生”書法雄渾,蒼勁有力。此匾由已故原臺灣保生大帝聯誼會會長周大圍贈送。主殿左右墻上,繪有由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提供的吳真人一百九十二幅壁畫。大堂柱上有鎦金對聯:“萬姓同欽香火長聯兩岸,靈光普照神恩再造雙天;在道至公博厚高明敷帝德,慈懷廣濟中西內外沐神恩”。梁柱鏤有彩雕,雕工精致,鏤空的垂蓮、雙獅、雙龍更是巧奪天工。給人以集古今雕技于一堂的感受。正殿上方的神龕上,保生大帝身著鎦金九龍袍,頭戴七星帽,左右各有伽南尊王,哪咤等神明。神龕前面鐵香爐長年香火繚繞,香氣襲人。膜拜的善男信女,長年累月,絡繹不絕。吳真人以他那精湛的醫術,生前濟生救世,化神永保群生,贏得萬世懷念,成為海峽兩岸共同敬奉的神明。
據重建慈濟行宮碑記載,慈濟行宮始建于宋末元初。明代中葉,行宮屢遭水火之患,神像由林姓族人祀奉。正德年間,又被大水沖走,至嘉靖年間,保生大帝金身和鐵香爐被林氏兄弟置于新建的一殿一天井一拜亭的“萬靈宮”。
和溪慈濟行宮保生大帝金身系宋末時期所雕,距今七百多年,是碩果僅存的二尊保生大帝金身之一(另一尊現存臺灣學甲慈濟宮)。殿內鐵香爐鐫有“慈濟行宮元至正九年(1349)匠人許德興”等鏤文。2009年,和溪慈濟行宮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海峽兩岸因共同敬奉的保生大帝而來往密切。1993年以來, 已故原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長周大圍為重建和溪慈濟行宮捐獻十二萬金箔,和二萬元人民幣,贈匾 “惠溥群生”并親自奠基;臺灣宗教委員會李炳南教授認為:和溪慈濟行宮供奉的保生大帝的神像和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士兵帶去的臺灣學甲慈濟宮二大帝極其相似,是同一藝人所雕刻的,并贈匾 “功高博施”;臺灣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林黃河贈匾 “東佑月眉”。近幾年來,臺灣保生大帝聯誼會賴煥樟、廖武治等先后帶領臺灣信眾回和溪慈濟行宮謁祖進香,開展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交流,以此見證海峽兩岸,神緣相通、血緣相親、鄉情相連。
如今,在臺灣有400多座保生大帝廟,信眾數以萬計,保生大帝已成為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聯系鄉親情誼的橋梁和紐帶。
和溪慈濟行宮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研究保生大帝的醫學思想和宋、元、明、清文化的殿堂。(南靖縣臺聯 顏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