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開宗于周代。周時人太伯、仲雍兄弟,讓王位于弟季歷,避居荊蠻,紋身斷發(fā)號“勾吳”,荊蠻部落護立為王。周武王當朝時,仲雍后裔周章已為吳君,遂封其為吳國君,周章后裔于此以吳為姓。
南靖縣金山鎮(zhèn)安后村吳氏祖先吳世崇于明朝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從本縣龍山涌口遷移到金山安后(俗話溪子尾)開基,至今已經562年,傳衍22代。居住在金山鎮(zhèn)安后、金山、荊美、東建、大山、荊都和龍山梧營7個村。
明朝正統(tǒng)十二年三月,吳世崇和他的父親光雀,肩挑行李,從南靖縣龍山鎮(zhèn)涌口村大寨腳遷居到金山鎮(zhèn)安后,在蔡員外家當傭工。
世崇父子為人老實忠厚,精通田里農活,起早摸黑干個不停,很受蔡員外器重。幾個月后,吳世崇向蔡員外請求,我因妻子不幸早故,留下3個兒子,現寄養(yǎng)在岳父家中,能不能帶來你家?蔡員外答應了他的請求。幾年后,蔡員外病故。員外夫人分3間房子給世崇父子,讓他們自立門戶。在員外夫人的資助下,世崇續(xù)弦,娶坑內羅氏為繼妻,生下一子。
轉眼幾十年過去,世崇已年屆花甲,4個兒子,長、次娶妻生子,另外兩位夭折。為了讓子孫今后更好發(fā)展,世崇決定搬出蔡家, 在小溪岸邊蓋了兩處平房。他率領全家,披荊斬棘,開拓田地。幾年后,開成一片良田,家境逐漸富裕,人口也不斷增加。
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吳世崇逝世,享年65歲。乾元、乾禮兄弟繼承父志,繼續(xù)開拓發(fā)展。明朝嘉靖年間,世崇裔孫興建“崇德堂”(又稱溪子大宗),祠堂占地面積264平方米,坐北向南,主堂面闊3間,進深3間,抬梁式構架,懸山頂,梁架彩繪人物花卉。前、后堂8根圓石柱刻有4副對聯。墻基、石門均用規(guī)格條石鋪成,大門左右有一對石抱鼓,浮雕鳥獸紋飾。
1993年春,旅居臺灣裔孫吳如同先生首先捐款港幣1000元,帶動眾鄉(xiāng)親捐資修繕祖祠,于1995年元月竣工,同年3月28日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
1998年,崇德堂被列入南靖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崇德堂吳氏后裔,曾有部分人員遷徙臺灣,族譜記載如下:
肖林公后裔,仕讓—有降——金雞之子,伍拾,解放前開往臺灣。
性沖公后裔(東建廍子),兄弟文茶、文局,約于清乾隆年間開往臺灣。
性沖公后裔,學說房后裔,開往臺灣,曾寄款回鄉(xiāng)修祖祠。
下厝恩榮后裔,歪岸之子,山林,解放前開往臺灣。敏德公后裔,懷德(又名芋頭),約于1940——1942年往臺灣,他長子吳國柱(又名恩培),現仍居住臺灣。
下厝初升公后裔,吳榕根的嗣子吳民強(又名打鐵仔),解放前往臺灣。
上厝肖林公后裔,金山圩吳德天長子吳鎮(zhèn)城,解放前往臺灣。
下厝河洋季仍公后裔,金山田中央(原制都打鐵寮)吳水泉之子展森,居臺灣。
下厝河洋季仍公后裔吳如同(又名茶爐),約于1941年左右開往臺灣,子女一部分仍在臺灣。
上厝肖林公后裔,吳國樑(又名海生),解放前(廈大畢業(yè))重慶特種訓練,畢業(yè)后派往臺灣省任崗山中學校長,兼省督學,后晉升文學教授,曾出國往新加坡講學,多年后回臺灣。現子女都居住臺灣。
隆顯公后裔,梧營房,12世后裔,世甘之子孫,在臺灣臺北、桃園、臺中等,有70多人次曾回鄉(xiāng)重修世甘墳墓。這支系在臺灣人丁興旺。
2008年12月4日,臺灣嘉義縣樸子市市民代表、副主席吳心俊伉儷(妻子翁淑英,嘉義縣樸子市婦女會理事長)首次回到金山鎮(zhèn)安后村尋根謁祖,通過查對族譜,其祖先名瑟,屬于下厝房,元一輩,開往臺灣,至今已300多年。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祖宗,吳先生夫妻非常高興,在宗祠前與祖地宗親合影留念。他表示,回臺灣后,要向親人們匯報祖地情況,在適當的時候,組團回來南靖懇親祭祖。(南靖縣臺聯 顏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