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青山村位于山霞鎮南部,以所在地山峰青山命名,明、清屬青山鋪。后幾經易名,至1980年取名青山。青山宮(靈安王廟)位于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鎮青山村北側,供奉歷史人物神——“靈安尊王”張悃,始建于北宋初期。明·嘉靖《惠安縣志》載:“青山在縣南,偽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它與湄洲島上的天妃宮、龍海的慈濟宮并稱為“閩中三宮”。 現各地供奉青山王的廟宇均由山霞青山宮“分靈”而立。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三日是青山王神誕日,來自各地不計其數的香客前來朝拜,據不完全統計,年平均接待游客和香客5萬多人次。

人聲鼎沸的惠安青山宮活動現場 鄭嵐/攝影

各界嘉賓開啟兩岸無線連接球 鄭嵐/攝影
遠在臺灣臺北萬華區也有個青山宮和青山里,相傳明清時代,大批惠安人外遷,青山王的信仰便傳播到臺灣。據相關數據顯示全臺灣供奉青山王有200座左右,主祀青山王的宮廟十余座,其中香火最盛的是臺北市萬華區的艋舺青山宮。相傳咸豐4年(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漁民特地由故鄉惠安青山宮分靈分至艋舺,并于艋舺舊街鬧區處建廟奉祀,想借此以弭平瘟疫。后因信徒甚眾,咸豐6年(1856年)遂于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興筑新廟,咸豐9年(1859年)落成。惠安先民也將其文化、風土人情等融入臺北萬華一代,1945年以故鄉惠安青山為名,為落腳之地取名“青山里”。每年農歷十月二十日開始,艋舺青山宮都舉行為期四天的“青山王祭”。其中,二十二日的盛大慶典活動,俗稱“艋舺大拜拜”,轟動萬華地區,為臺北三大廟會之一。虔誠的信眾舉行神祇“繞境”驅邪活動,每年至少有30多個宮廟參加。如今艋舺青山宮成為臺北艋舺地區的文化及信仰中心,被指定為臺灣三級古跡,向來也是綠營政治人物參拜的廟宇,受到臺灣政經界人物的高度重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未,閩臺青山宮開始往來。1989年4月,臺北艋舺青山宮首組團一行40多人來惠安青山宮“過爐”,成為第一個前來大陸祖廟進香的臺灣青山宮(廟)組團,開啟臺灣青山宮(廟)來惠安山霞青山宮謁祖進香潮。從那起,臺北艋舺青山宮每年都組團前來惠安青山宮謁祖進香。

福建省無線電委員會盧增榮主任通過無線電臺向臺灣鄉親問候 鄭嵐/攝影
2013年11月24日-12月1日,應臺北市艋舺青山宮管理委員會的邀請,惠安縣青山宮組織的青山王宗教交流團一行6人赴臺灣開展首次交流。交流團拜訪了臺北艋舺青山宮等供奉青山王的宮廟,受到當地信眾熱烈歡迎,雙方就兩岸青山王信仰的源流、傳播、發展及惠臺兩地青山宮往來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惠安青山村主任通過微信視頻與臺灣青山宮鄉親交流 鄭嵐/攝影
為了使兩岸同宗、同源、同鄉的親情得以延續, 2014年2月13日是第三個“世界無線電日”,在福建省臺聯等單位的牽線指導下,中國無線電協會、中國(臺灣)無線電協進會、海峽衛視、臺灣亞洲廣播網等聯合在兩岸青山宮舉辦了“兩岸同名緣 元宵無線情”2.13世界無線電日活動。福建泉州惠安青山村與臺灣臺北萬華區青山里這兩個原本就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同名村”鄉親,在兩岸青山宮里,惠安青山村村長李明河和臺北萬華區青山里里長黃應時用微信視頻互致問候。兩地青山民眾和來賓通過衛星直撥技術,在同一時刻,跨越臺灣海峽實現了LED視頻真情互動。通過無線電臺聯通、開通“同名一家親”微信群、空中共同祭祖、共享記錄短片,回顧了兩岸從艱難的書信往來到電話、手機、電子郵件、微信通訊溝通的發展歷程,展現兩岸親人渴望相通、相聚的感人故事,讓兩岸民眾體會到“海峽兩岸無線牽,青山同源福綿延”的涵義。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中國(臺灣)日報、臺灣東森、中天、TVBS電視臺、海峽衛視、亞洲廣播網等20余家主流媒體進行報道,達到了良好立體式宣傳效果。

兩岸青山宮信眾與鄉親共祭同祖先 鄭嵐/攝影
“兩岸同名緣 元宵無線情”活動的舉辦,讓兩岸民眾共同度過一個別開生面的“兩岸同胞元宵團圓”盛會,使同供奉青山王,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兩個青山村(里)的族人不僅能在同一時間祭拜共同的先賢先祖,而且把他們的心連接起來。同時,也成為今年海峽論壇兩岸“同名村•心連心”活動的熱身平臺。正如惠安縣青山村村長李明河說的:“通過舉辦這活動,為兩岸青山人往來創造條件,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兩岸同名青山村的聯系會越來越密切。”

福建惠安青山宮香火鼎盛如潮 鄭嵐/攝影
閩臺同名村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獨特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根同名、同心同行,更是海峽兩岸深度交流的基礎。歷史總是如此巧妙,兩岸青山人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同祖同宗的長河里,泛舟那淺淺的海峽,彼此間的牽掛,彼此間的情誼也將越來越淳厚……(泉州市臺聯 蔣碧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