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國家大劇院舉行。鄭嵐/攝影
臺胞之家網訊:在建國65周年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加強交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首都國慶活動,由福建省臺聯與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和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閩南師范大學、臺灣戲曲學院承辦,廈門、漳州、泉州三地臺聯協辦的“閩南古韻·兩岸傳情——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系列活動開幕式于9月29日上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

漳州華安高山族舞蹈團表演《閩臺高山族舞蹈》。鄭嵐/攝影

全國臺聯領導與各界嘉賓及海內外臺胞鄉親300余人在國家大劇院欣賞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文化藝術盛宴。徐波/攝影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梁國揚、北京市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及中央統戰部、國務院臺辦等有關部門領導,世界杰出臺胞人物國慶參訪團、在京臺胞等共300余人出席開幕式。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宣布展演開幕,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梁國揚、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李志祥等在開幕式上致辭。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主持開幕式。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曉峰、臺灣戲曲學院院長張瑞濱也出席了展演開幕式。

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出席并宣布展演開幕。圖為漳州藝術館剪紙藝術大師張崢嶸(左二)向汪會長(右一)贈送當場剪出的藝術作品。徐波/攝影

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梁國揚(左一)觀看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片展。右為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鄭玉玲。徐波/攝影
梁國揚在致辭中說,閩南文化發源于中原文化與古閩越文化、外來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層層積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現形態,是中華文化優秀的“基因庫”,并隨著移民進入臺灣,在那里生根開花、傳承發展。閩南文化是閩臺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它深深扎根于閩臺地域社會,是聯系閩臺人民的精神紐帶,是兩岸人民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展演活動,就是想通過兩岸閩南傳統文化藝術家的首次聯袂合作,對兩岸共同擁有的閩南傳統文化進行一次全面的展示和交流,重現閩南傳統文化之美,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兩岸文脈的相承,同時共同探討傳統閩南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保護與傳承。

泉州藝術學校南音演唱《元宵十五》。徐波/攝影

臺灣戲曲學院表演經典劇目《安童哥賣菜》。徐波/攝影

廈門市思明區青少年宮表演閩南童謠。鄭嵐/攝影
開幕式后,來自福建漳州華安高山族舞蹈團、閩南師范大學、臺灣戲曲學院以及漳州藝術學校、泉州藝術學校、漳州市薌劇團、漳州市藝術館、廈門市臺聯臺胞文藝隊、廈門市思明區青少年宮等兩岸藝術團體為觀眾奉獻上一場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此次展演活動以“弘揚閩南傳統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圓兩岸同胞中國夢”為主題,通過漳州錦歌、泉州高甲戲、閩臺歌仔戲、閩臺木偶戲、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示,彰顯兩岸同根同源的閩南傳統藝術之美。作為展演活動的一部分,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片展已于9月25日在國家大劇院開展,展覽將持續至10月7日結束。(遼野、陽夏)

漳州藝術學校表演漳州錦歌《海底反》。徐波/攝影

廈門市臺聯臺胞文藝隊表演答嘴鼓《唐山過臺灣》。鄭嵐/攝影

泉州藝術學校表演高甲戲《送水飯》。鄭嵐/攝影

漳州市薌劇團表演經典劇目《十八相送》。徐波/攝影

泉州藝術學校和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表演梨園戲《賞花》。徐波/攝影

臺灣戲曲學院表演民間舞蹈集錦。鄭嵐/攝影

閩南師范大學表演的《閩臺木偶表演大薈萃》把展演現場氣氛推向沸點。徐波/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