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福建省平和縣大溪鎮,人們會聯想到大溪豆腐。它不僅與米粉、鑄鼎并稱為“大溪三寶”,更成就了江氏子孫在臺灣繁衍的不息歷程,見證兩岸水乳相融的款款深情。
在平和大溪,至今仍保存著制作豆腐的古老傳統手藝。徜徉在平和大溪鎮,或許只是在路的轉角,就能看見一間古樸的平房,在升騰的水蒸氣中,大豆的漿汁從這戶人家的竹篾與紗布中過濾出來,凝成絲絲入滑、鮮嫩爽口的豆腐。人們用豆腐作菜肴,宴賓客,甚至當地的村民用豆腐入藥。由于平和大溪溪流的水質好,加上特有的技術,所以制作出來的豆腐特別粉嫩、柔軟,有韌性,備受消費者青睞。
而一方豆腐也把隔海相望的兩個大溪鎮緊密地連起了一起。據載:乾隆年間,大溪鎮江氏始祖江肇元的裔孫江士印、江士香、江士根三兄弟遷徙臺灣桃園縣大漢溪畔,將“大溪三寶”的技術帶到臺灣,依靠“大溪三寶”,尤其是小小的一方豆腐,在臺灣發家致富。承蒙祖先的福蔭,為了讓祖孫后代永遠記住自己的根,就把在臺灣的新發祥地定名為大溪鎮。現在桃園大溪鎮的豆腐也是遠近聞名,早已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臺灣大溪豆腐在傳統的技術上進行革新,又開發出了許多新品,最有名者非桃園大溪豆干莫屬。而大房豆干又是其中的代表。如今在臺灣,已有了46家大房豆干店,100多個豆干品種。
大溪特有的豆香情緣,在海峽兩岸源遠流長。如今,每逢有臺胞回平和大溪尋根謁祖,“大溪豆腐”就成為江氏宗親款待貴客不可缺少的食品。2006年,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先生攜夫人和長子專程返鄉祭祖,江氏宗親們就用香嫩可口又韌性十足的大溪豆腐款待了江丙坤一行。
近年來,還有臺商前往平和大溪江寨村,考察大溪豆腐的投資項目,準備將臺灣先進的深加工技術融入平和大溪豆腐制作中,提高大溪豆腐的附加值和影響力,續寫兩岸情緣。(平和縣臺聯 曾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