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2月15日電 題:虎年新春 閩臺同歡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在臺胞祖地福建漳州,留在當地過年,與員工共迎新春,已經成為臺商的一種習慣。而今年春節,200多位臺商留在漳州過了個別樣的年,更加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與歡慶新春佳節的喜氣。
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漳州,探望在閩臺商并向廣大臺胞拜年;大年初一,海峽兩岸新春民俗文化廟會在漳州東南花都開鑼,將延續至初七,讓留漳過年的臺商臺胞和當地民眾一起盡情賞民俗、逛廟會。
廟會上,兩岸元素齊上陣:在漳州的閩南特色小吃、傳統祈愿樹、財神賀歲、傳統繪畫、燈謎等之外,臺灣中華花燈藝術協會帶來了100盞花燈,多位臺灣閩南語歌星登臺獻藝,臺灣美食、商品也趕來助興,海峽傳統文化藝術氣息濃厚。
今年的海峽兩岸新春民俗文化廟會是第二屆舉辦,而福州的“兩馬同春鬧元宵”已走過七個年頭,今年是第八屆,規模更大、范圍更廣,民俗表演與音樂焰火相輔相成,馬尾、馬祖兩地鄉親共度良宵。
與“兩馬同春鬧元宵”一同在元宵節登場的,還有泉州的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這是今年福建的對臺文化交流一大盛會。
據了解,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將有閩南文化論壇、首屆世界泉州同鄉懇親大會、第九屆國際南音大會唱、海峽兩岸戲劇展演、南少林武術、閩南文化生態一日游、千人品茗、惠安南建筑雕刻藝術展、安溪鐵觀音茶史茶藝展、德化瓷史瓷藝展等活動輪番上場,集中展示泉州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弘揚閩南文化,增進兩岸交流合作。
虎年新春,海峽兩岸新春民俗文化廟會、兩馬同春鬧元宵、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等連臺好戲,演繹兩岸同俗鬧新春的盛景。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歡慶春節方面,閩臺幾乎一樣。在閩南,有一首《新年歌》,歌詞是:“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唵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在臺灣,也有一首《新年歌》,歌詞是:“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湆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幾乎一致的歌詞,反映出臺灣的歲時節俗起源于祖國大陸。此間閩臺文化研究人士稱,兩岸文化習俗的相同是多方面的,從臺灣的居民組成到生活習俗、文化體育、宗教信仰等方面,與祖國大陸深層的聯系,決不是簡單的文化影響、風格模仿、強行灌輸的結果,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充分證明兩岸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