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umiac"></tr>
  • 福建臺胞之家  >   鄉音在線  >   鄉音文苑

    福建詔安客家遷臺史話

    2016年11月25日 來源:臺胞之家網

      詔安客家遷臺史話導讀:
      

      詔安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現有客屬人口逾15萬。歷史上,這里有39個姓氏近3000客民東渡臺灣開基創業,繁衍族裔約60萬人。盡管海峽阻隔,歲月移易,兩岸客家卻一代接一代演繹著感人的親情故事。

    篳路藍縷 墾辟蠻荒

      據詔安客家族譜,諸姓皆由中原經汀州客地輾轉入詔。呂氏來得較早,在南宋年間,陳、游、黃、林姓是在元代,其他族姓則在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客家人之所以復遷赴臺,主要由于經濟原因。當客家人到詔安時,縣內宜耕之地多有宿主,可供落腳的,唯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貧瘠之處,其艱苦可想而知,而島上卻有大片待開墾的沃野,加之詔安與臺灣僅一水之隔,人們為求生存圖發展,便引親呼朋冒險渡臺。

      客民到臺可推及元代,而人數較多的是在明末至清中期。明崇禎三年(1630年),閩南鬧饑荒,福建督師熊文燦招募饑民,“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船載至臺灣,令在西岸南端芟舍開荒。當時鄉人應募者包括客姓游、呂、邱氏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揮師收復臺灣,官陂張、廖等姓氏將士并眷屬、鄉親數百人隨之屯墾臺南。其后,鄭經部將秀篆人游廷院率領游氏子弟兵轉戰興化一帶,兵敗身亡,所部退踞島上。其子游一涵及部屬在宜蘭番割田、北角莊、桃園南圣角、臺北三貂嶺等地解甲歸田。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領臺灣后的“集流亡,墾荒地”,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允許移民從東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間允許沿海居民赴臺,詔安人皆有加入。如秀篆的游氏、王游氏、邱氏和官陂的廖氏、張廖氏以及秀篆、霞葛的黃氏,數代皆有人跟進。

      清政府亦曾多次禁沿海民眾偷渡或無照攜眷入島,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于沿海起航點甚多,官府防不勝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兄弟與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一行5人,冒著禁令,攜帶干糧、種子和工具,乘孤舟登臨臺灣二崙。如今云林縣二崙、崙背鄉有80%以上的客家人,是全臺灣詔安客家人最多的地方。
    昔時渡臺以帆船為運載工具,若遇狂風暴雨,則船翻人亡;奸頑客頭恐汛口覺察獲罪,將人趕入倉中封釘倉蓋,船駛至距岸尚遠的沙汕,便趕渡者離船,行人若陷入淖中,漲潮則溺水而亡。天災人禍,使得遷臺之旅險象環生。涂氏族譜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最后只有一人登陸的記載。即使平安登岸,還可能因初辟時草深林密瘴氣熏蒸不幸罹病,或為野獸毒蛇所傷,無處求醫殞命;墾殖中也可

    繼往開來 功業風流

      在開發臺灣的活動中,為應付險惡環境,便于大規模拓墾,移民往往同鄉、同姓居于一處。有的同鄉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臺南的“詔安厝”、云林的“詔安里”、臺南的“新營鄉”、金門的“丹詔村”。官陂新坎村有個圓形土樓“井頭樓”,村民在臺灣新居地也建起一個規模相似并以“井頭”名之的土樓。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劉厝、許厝、沈厝寨等,據臺灣有關的資料,詔安人聚落如此命名的有80多處。
    比同鄉、同姓聚落較晚的是同宗血緣聚落,這一般須經人口數代繁衍才能形成。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李金興”家族,就是一個較典型的個案。該家族開基祖李善明,康熙末生于秀篆鄉大坪村,乾隆年間率妻黃氏及5個兒子渡臺。起先幫人挑豬肉,后來自己賣豬肉,積攢了一點錢,便遷到今大溪鎮美華里墾田耕作。其子先抓30歲到月眉闖天地,不幸41歲早逝,其妻廖氏帶著3個幼兒努力撐持。待兒子長成,適逢大溪作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商埠進入繁盛的時期,長子李炳生以所產米谷經營米業,又購置帆船,往返于臺北、大溪之間載貨行商,后再購地興建了今和平路街道。歷經數代,該地已成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小區域。
    經過數百年,在臺客姓有的已成泱泱大族,張廖氏人數約35萬,在臺中市、臺中縣和云林、臺北、南投縣;王游氏人數約11萬,在宜蘭、桃園、彰化、臺南縣和臺北、基隆、桃園、臺中、高雄市;黃氏3.5萬人,在桃園、臺北、彰化縣;李氏3萬多人,在桃園、宜蘭縣和基隆、臺北市;還有林氏約2.6萬人;邱氏2.3萬;呂氏1.5萬;程氏1.3萬。資料表明,臺灣游氏人口以詔安占大宗,呂姓則秀篆居第二位。
    客家鄉親渡大海入荒陬,胼手胝足,瀝血流汗,將滿目蠻荒之地開辟成片片田園,為島上經濟的開發做出了貢獻。秀篆鄉游氏的一部,早年開基彰化縣大埔厝,光緒五年(1879年),游永明等5人自大埔厝遷埔里社四角城“開發墾農”,八年后,游龍發、游坤士等又從四角城遷出,到一個叫“水蛙堀”的山間小盆地,“奮力拓耕山火田”,將這處很難開發的荒地變成良田。移民帶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種苗,在臺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生根開花結果。西螺張廖族人所產的大米、蔬菜飲譽臺島。米、糖是清代臺灣大宗的商品,詔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興”經營米業的成功范例,在糖的加工方面,則帶去了家鄉的技術。客家移民的后裔,廣泛分布于臺灣各行各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界皆有 

    念祖懷鄉 親情綿長

      在大時空遷徙的歷史背景下,客家人頗注重保留自己的方言習俗,熱衷傳承記錄著家族來自的譜牒、郡望 、昭穆、堂號。客家人去臺大多帶上祖宗香火牌位,開初是在簡陋茅舍中置香案禮拜。到清末,人丁漸漸興旺,血緣聚落略具規模,興建祠堂風氣漸盛。日據時期,返鄉祭祀受阻,各家族更熱衷于此。到如今,舉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設。官陂張廖氏屬一嗣雙祧的獨特姓氏,建祠30余座。云林縣張廖氏聚居的西螺鎮福田里,有一座“崇遠堂”,族人年年舉行春秋兩祭及迎神賽會,散居各地的族姓宗親屆時共聚一堂。各個族姓去臺時,往往留人在詔安承繼祖業,奉祀香火。臺灣游氏、王游氏1991年集資200多萬元,將西洋、東升、龍潭、埔坪、上井等詔地祖祠修葺一新,翌年又集資重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020平方米的“盛衍堂”。20多年來,臺灣鄉親族人捐資修建宗祠、校舍、道路的不勝枚舉。

      客家人重視生命本源,鍥而不舍修譜的情狀,亦頗感人。返鄉抄譜續譜的人,帶著族人的囑托找到祖居地。經故鄉族老確認關系后,照例要舉行祭祖、迎親儀式,再行抄錄族譜的存本,并續記遷臺族人的情況。修成將新族譜置于列祖列宗神位前,由抄續者主祭,族親陪祭。據美國猶他家譜協會在臺灣所做的田野調查,詔安有353部族譜,可見移民修譜熱情之高。臺胞林先對此感慨良多,以“詔安”兩字藏頭,作詩曰:“詔海通臺陽,萬派同流,豈非一本;安山繞角板,千枝一樹,總是同源”,以此作“修譜紀念”。

      客家人“從唐山到臺灣”,其間在詔安少則幾代多則十余代,對祖地宗親感情彌深。20多年來,到詔安尋根祭祖、探親訪友、旅游觀光、進香拜神的客屬臺胞約2萬人次。單是游氏、王氏組團回鄉就近80次。云林縣近年來每年舉辦“詔安客家文化節”,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兩岸民間還開展了幾次聯歡活動。同時,詔安縣幾次組團赴臺舉辦書畫展,云林縣亦幾次來人收集客家資料。(詔安縣臺聯)

    [編輯:郜利敏]

    臺胞風采

    鄉音文苑

    臺胞之聲

    臺胞故事

    姓氏故里

    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国内视频一区二区,免费看成年视频网页
  • <tr id="umiac"></tr>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刺激的视频| 亚欧日韩毛片在线看免费网站| 一个人免费观看视频在线中文|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在线观看| 男女做性无遮挡免费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2023悦平台今天最近新闻|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国产成人mv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中文网| caoporn97在线视频进入| 色综合视频在线|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久久老色鬼天天综合网观看| 57pao一国产成永久免费| 爱情岛论坛在线视频|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喜欢老头吃我奶躁我的动图| 乱小说欧美综合| 大胸喷奶水的www的视频网站 | 1000部啪啪毛片免费看| 波多野结衣被躁| 夭天干天天做天天免费看|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在线天堂bt种子| 人妻av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无线码|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免费v片| 健硕粗大猛烈浓精| loveme枫と铃樱花动漫| 看免费毛片天天看| 女人张腿让男人捅|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黄色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