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情深 濕地共護——兩岸青年攜手助力中華鳳頭燕鷗保護
8月10日,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峽情深 濕地共護”閩江河口濕地科普宣教閩臺結對交流活動在長樂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舉辦。省臺聯副會長歐陽迪莎、省臺聯經濟社會法律委員會主任王小劍、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林立婷、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理事長林英等領導出席活動。兩岸婚姻家庭、臺胞家庭和大陸家庭共50多名兩岸青年參加活動,親身感受閩江河口濕地保護的成果,尤其是對在閩江河口、馬祖兩地往返的中華鳳頭燕鷗保護工作的成果。
期間,兩岸青年一同聆聽了濕地保護科普講座,參觀了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了解了閩江河口濕地保護的成果,特別是海峽兩岸為保護“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開展的合作、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活動中,他們還前往退養還濕區,近距離觀察中華鳳頭燕鷗、白鷺等濕地水鳥及濕地生態系統中特有的動植物,全體人員紛紛表示大開眼界。最后,兩岸青年一起在畫布上手繪涂色中華鳳頭燕鷗,寫上自己對閩江河口濕地的生態祝福。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每組家庭頒發了“濕地守護者”證書,增強了兩岸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
據了解,作為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驛站,閩江河口濕地是夏候鳥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2024年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在2024年5月至7月期間共記錄到鳥類種類達到145種,其中水鳥77種,林鳥68種,呈現出上升趨勢。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閩江三寶”之一的中華鳳頭燕鷗,其種群數量在全球范圍內也實現了歷史性增長,2023年度全球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已超200只。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在生態系統、生物起源、植被類型等方面相似性較高。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今年5月1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出臺《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林草融合發展新路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支持閩臺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合作”。
此次活動系福建省臺聯經濟社會法律委員會和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首次攜手主辦的,不僅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的創新之舉,更搭建起了閩臺家庭共同參與生態保護工作的體驗平臺。(文/圖 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