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大陸情緣
我對大陸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主要歸功于QQ,因為父親長年在大陸工作的關系,使用QQ聯系成了家常便飯。在大家風靡玩實時通跟MSN的日子,我過上了在QQ上交大陸朋友,然后每年冬天等待著在空間上賞雪的日子。經過兩三年的交流,QQ列表上很多朋友陪我走過臺灣的基測、學測,在夢想道路上馳騁的時候,就想起海的另一邊有我的小伙伴跟我一起默默努力。我開始好奇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也開始試著理解彼此觀念中的差異,包括對歷史人文的認知,也包括對風土民情的評點。
上一代人的故事
我的外公祖籍福建泉州,我的外婆是個不折不扣的本土農婦。1949年,我的外公因歷史的原因,來到了這片對他而言全然陌生的土地,認識了我的外婆,養育下我的媽媽、舅舅和阿姨。媽媽從小生活在一個本省人與外省人混居的社區,從媽媽的舊家走路到她就讀的雙十國中只需要十分鐘。在那個被意識形態渲染的青春期,媽媽只知道地理課本上以及歷史課本上對“故土”的描述,冥冥之中,媽媽感覺,指不定哪一天,大家都要回到那片土地上開始新的生活。
妹妹是“大陸妹仔”
父親算是最早的一批大陸臺商。妹妹上幼兒園那幾年,媽媽因為一人無法同時照顧我們兩個,就把妹妹送到天津跟父親一塊生活,兩年后才又讓妹妹回到臺灣。
妹妹剛回臺灣那幾年,滿口天津普通話,很有相聲演員的味道。親戚朋友遇到我妹妹總喊“大陸妹仔”,而妹妹似乎也不排斥這個新綽號,也樂得開花兒。妹妹剛到臺灣時有些壞習慣,因為飲食習慣改變,所以挑嘴得厲害,而且問她想吃什么的時候她總也回答不上來。終于有一天,我在一個賣上海點心的店鋪買了個豆沙包給她,她才開心地跟我說,在天津的時候,她每天早上都在等賣豆沙包的攤販推著車子到小區樓下。只是來臺灣以后,見得最多的是“臺灣饅頭”,卻不似天津豆沙包好吃,因而時不時鬧脾氣。她的味蕾藏著在天津生活的秘密,也藏著她對爸爸的思念。有一次帶著妹妹上街,看到有賣麻花卷的,買了些討好她,才得以聽到我所不知道的故事,妹妹用挑嘴這樣的無聲抗議引起了我的關注,也使我對大陸這片土地產生了美好的憧憬。
大陸處女行
第一次離開臺灣帶著妹妹搭上長榮航空到香港時,心里只有忐忑。過去的新聞提到大陸與香港總是負面新聞居多,我一夜未眠,擔心我帶著妹妹一起被人販子給拐跑。到了香港以后又被復雜的轉機給暈住了,還好香港的空姐看到我跟妹妹兩個年紀這么小的孩子,準備過關坐大巴到南寧,都很熱心幫忙我。本來膽小的我因為拿著臺胞證而顯得更顯眼了,那年來大陸的臺灣人大多數還屬臺商,同行的阿姨們看到我們兩個小朋友也都很熱心。有個也是要到廣西的阿姨一路上護著我跟妹妹,對我說:“不要怕,跟著我走。”其實,仔細一想便會發現,世界之大,哪里都有好人,也哪里都有壞人,何必用好壞來當成區分彼此的標準。
第一次只身來大陸,給我的感覺是很新鮮的。南寧雖然是廣西的省會城市,但在當時,也是不算發達城市。每周的輪流限電,常常讓我在各個不同的區域奔波,只為了在炎炎夏日中找個有空調的棲身之處。每到了夜晚,中山路的小吃一條街,雖然顯得古樸無華,卻也能找到屬于南寧這座城市的小確幸。這是我深入了解大陸的起點,也是我擁抱的第一個城市,往后幾年的印象與經驗都是在這次出行的基礎上添加的。雖然比起很多人,這是一次再平凡不過的體驗,但是對我而言,我很慶幸當年踏出臺灣,看一看我父親生活了好幾年的南寧。
作者初三那年,帶著妹妹到廣西看望父親,攝于廣西大學
日新月異的大陸
我去年完成了在泉州的四年求學生涯,北上赴京讀研。身處在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園中,我深深覺得大陸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多元,包容性更強。如今的大陸,很難再現當年大巴內顛頗的記憶,高鐵平穩地馳騁,就能將我送到我想到達的目的地。村村通的基礎建設,也使得我們能更方便地食用到來自大山與田野的蔬果,甚至做田野調查的時候也省了不少腳程。越來越多的城市有直航航班,出國去玩或是回臺灣的家也變得越來越方便。從原本的“捧著一疊現金來繳學費”到現在電子支付的盛行,一個月用不著現金已屬常態。
改革開放40周年,從祖父母輩口中的大陸,到父母兒時課本中遙遠的大陸,再到今天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幸福安康的大陸。三代人的記憶與體驗,見證了中國大陸40年間的發展變化。愿未來能有更多的臺灣鄉親用腳、用眼、用心,去丈量、去眺望、去感受這片美麗的闊土。(文/劉修齊,臺灣臺中市人,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碩士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