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臺灣回鄉之旅
臺灣探親旅行團終于成行了! 25人全部都是臺胞,分別來自新羅、上杭、連城等地,最大的年紀已經80多歲了。這次旅行是專門為我們臺胞設計的,考慮到我們當中在臺灣的親人遍布各地,因此幾乎在整個臺灣島轉了個圈,旅途行程歷時近10天,走遍了臺灣的山山水水。
我們25人一部旅行車,一路前行,先后來到臺北登上了臺灣地標建筑101大樓,在有“明珠之冠”之稱的日月潭游湖泛舟、到野柳地質公園觀賞奇石,在風光旖旎的墾丁公園,欣賞湛藍湛藍的海天一色!壯觀的鵝鑾鼻、貓鼻頭,那一望無際的臺灣海峽、太平洋海岸,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
臺灣,真是一個美麗的寶島,沿途到處都是秀麗的海邊風景,常常一邊是高山,一邊是茫茫的一望無際的深藍色大海。盡管路途險峻,但我們一行人在車上經常被沿途的美景驚詫得忍不住歡呼起來。看到激動處,不少老鄉還在車上唱起了閩南歌,一路的美景、一路的歡歌笑語,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美食、水果。臺灣由于其地理和氣候條件,種出來的水果水分充足、口味清甜、果香淡雅,一年四季可供應的新鮮水果有上千個品種。我們沿途就看到一片片平整的土地上種滿了瓜果,走累了,路邊就會有專門接待游客的水果店,蓮霧、風梨、芒果、荔枝等等,真是應有盡有,個個清甜味美,還可以打包一盒,一路上邊走邊吃。臺北的士林夜市、高雄的六合夜市的小吃、美食,特別是臺北故宮博物館,令人留連忘返。
作為一個臺胞,第一次這么近的走進家鄉,走近母親的出生地,我們的心情不由百感交集,既陌生又親切,既激動又感到無盡的悲傷和遺憾。1947年,在臺灣出生長大的外公李阿坤,帶著外婆陳來春、大舅和還在襁褓中的母親,離開故土和親人,回大陸探親,沒想到這一別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沒再見過自己的生身父母。為了回到自己的家鄉見到至親,外公外婆和母親幾十年來曾努力了無數次,而如今他們都已不在人世,留下了永遠的遺憾。這次為了回家鄉看看,我們一家、舅舅、舅媽、姨姨、表妹們就共去了9個人。我們的家鄉在臺灣花蓮,母親和大舅就出生在那里。這次旅行團特意來到了花蓮縣,并專門給了我們半天自由時間探親訪友。大舅聯系了外公的一個侄子,八十年代時,他曾經專程到福州探望過外公和舅舅,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可還認得?
花蓮老家門前合影(左一作者)
沒想到,一到花蓮,臺灣的鄉親們就已經派車來接我們了。親人相見,竟是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老家的親人帶我們來到了外公住的老家,也就是母親和大舅出生的老屋,如今已顯破舊,也無人居住,只是這位在臺的舅舅會時常叫人打掃維護。我們全家一行人在不算大的老家院子里到處看看,拍照、合影留念,留下了歡聲笑語,也留下了印記。這里就是我們的家,是外公無數次向我提起過的地方,是他出生、長大甚至成家立業的發源地,要是外公外婆和母親還能活著回來看看,那該有多好!
在老家舅舅二兒子家相談甚歡
這次去臺灣,我們有一個心愿,就是希望能找到曾祖父的陵墓,能在他老人家面前上柱香,以表我們的敬意和孝道。到了那里才知道手續還比較復雜,因時間匆忙也未能如愿,只能留待下次。時光任苒,留下的記憶已越來越少,外公的生母又葬在哪里呢?聽大舅說,外公在臺灣還有個妹妹,她如今又在哪里呢?外婆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又在哪里呢?尋親的路很長,依然艱難,但我們一定還會再來!
這次的臺灣之行,更是深有感觸。我們祖國大陸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陸的生活水平比之臺灣已是越來越好了!記得八十年代那時還健在的曾祖父寄來的生活照和我們那時的生活,對比真是很強烈,明顯能感覺到兩岸生活質量的差距。可現在去看看,臺灣101大樓已顯陳舊,臺北道路、交通也顯落后,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人們生活日常衣食住行,大陸許多方面都還更先進。
作為一個生長在大陸的臺胞,感同身受著國家這幾十年來的進步、變化,我們的內心是自豪的,是感動的,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大陸的家鄉。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對臺胞的政策越來越好,各地臺聯對臺胞更是關心愛護,如今年老的大舅盡管在農村,每月都能拿到近千元的各種補助金,生活基本無憂。看到舅舅姨姨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想在天之靈的外公外婆和母親,應該感到無比欣慰吧。(作者:姜繼紅,閩西日報社廣告公司副總經理)